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5803|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转载】DG111 古典音乐专辑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9-6-2010 03:1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第一次听说DG公司和DG111是BG1PDQ介绍的:
http://www.freeoz.org/ibbs/viewthread.php?tid=876950

从VeryCD上下了部分DG111的flac,不过我的古典音乐知识匮乏,不懂得如何欣赏这些音乐,只能听旋律觉得有些好听有些听不出名单。

借此机会在网上找些介绍的文字,学习一下,也和古典音乐初哥们一起分享。

以下介绍文字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27958580_0_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9-6-2010 03:24:57 | 只看该作者

DG111 专辑介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辑介绍:

自从贝多芬把自己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定名为《作品111号》后,这一数字就在音乐界享有了某种荣耀。2009年正值DG成立111周年,DG很自豪地分享了这一荣耀。111年意味着很长的历史,为此DG试图将这一唱片的“品味”浓缩到一系列的产品中——包括CD和DVD,从中可以了解DG一百多年来累积的文化。这一系列,不论是在音质还是艺术价值上,都体现了DG一贯的哲学——“由世界上最伟大音乐家们录制的最伟大唱片”。

《DG公司111周年纪念特辑》一共收录111段优秀的古典音乐录音。一部分内容是以现今DG唱片最受欢迎的51位音乐家分别收录一个录音外(选录自55片装DG经典录音),其它录音曲段音源来自于DG过去111年当中贡献良多的其它60名艺人。《DG公司111周年纪念特辑》6CD中的录音横跨了相当长的时间,从唱片史初期的歌王卡罗素和作曲家施特劳斯的个人历史录音,到最新签约加盟DG的钢琴家奥特和王羽佳等人录音都精选在列。

DG是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全称为Deutsche Grammophon-Gesellschaft(德国留声机公司),是宝丽金集团的旗舰公司,1898年成立,总部位于汉堡,旗下拥有Archiv(阿奇夫)等众多子公司。DG唱片公司的前身为1898年由德国人贝纳林在其家乡汉堡成立的德国留声机公司。当时她属于英国留声机公司(EMI,同为贝纳林所创)的分公司,其股份大部分在英国人手里,主要是将从英国运来的母盘加工压制成唱片。后由于一战的爆发,英、德成为交战国,德国政府将英资DG公司接收,从此她便走上了独立经营之路。1941年,西门子公司取得DG公司经营权,并改名为PolydorInternational,1962年西门子与飞利浦两家公司将其下属的DG与Philips合并成为DGG/PPI集团。1972年,DG与Philips两家唱片公司正式合资组成了日后享誉全球的唱片帝国宝丽金(Polygram)集团。

DG公司虽有着一个多世纪的辉煌历史,但我们所熟悉的黄色郁金香商标却只用了50年而已,因为DG是“唱片之父”贝纳林先生一手创立,因此1909年以前DG用的是“一个小天使坐在圆盘里”的图案做商标,也曾与英美两家兄弟公司EMI和RCA共同用过“白色的Nipper小狗侧耳倾听留声机”的商标,直到二战结束之后,DG才完全切断了这些关系,于1949年启用了新的郁金香花冠商标。在二三十年代,DG还设立了一个在国外发行唱片的宝丽金(Polydor)商标。现在这个大家所熟悉的长方形黄标是由著名的商标设计大师汉斯•多米茨拉夫在1949年设计的。今天这个黄色的郁金香花冠几乎已经代表了DG的精神,也成了这个百年老牌的骄傲。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典唱片品牌,DG可以说完全见证了百年来所有乐坛的重要人物,是一致公认的古典演奏巨匠的温床。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ceb340100gs4k.html) - DG公司111周年纪念套装_ax5731_新浪博客

在录音技术方面,DG于1990年发表了一种全新的录音方式4D,一下子扭转了DG在录音科技上落于人后的局面。这项由DG录音中心主任KlausHiemann和工程师StefanShibata共同开发的技术于1993年正式应用于录音工程,其重要部分,就是DG与日本雅马哈共同开发的一部超级D/A与A/D转换器。这种转换器拥有高比特的解析效果,运作方式为21bit,后来更改进为24bit,大幅提升了录音的精确度。概括起来,4D技术包含了四个重要部分:第一是可遥控的前级放大器和麦克风,让录音师调整时不惊动舞台上的音乐家;第二是24bitA/D转换器,增益达18dB以上;第三是StageBox和数码网络系统,让录音师可以从远端监控录音,而信号传输为全数码式,消除了原先模拟传输产生的各种杂讯;第四是数码均衡器的使用,将麦克风拾取的讯号作最有效的操控。

这四部分构成了4D技术,今天DG以4D方式制作的录音已在几百种以上,成果早已倍受世界乐迷肯定。在4D技术成功开发之后,DG有又发展出一种名为“原像比特处理”(OriginalImage BitProcessing)的科技,用于翻制旧有的录音母带。这种技术首先被应用于纪念卡拉扬逝世的《黄金卡拉扬》系列。九十年代,面对全球唱片业的大萧条,DG不断挖掘市场潜力,巩固着古典音乐领域无可争议的权威和主导地位。一方面,DG充分发挥自己早年所留下的珍贵录音资料,运用先进技术使许多经典录音重见天日。比如“黄金卡拉扬系列”、“二十世纪大师原音系列”、“大禾花版系列”等都很受欢迎,众多的“超薄小双张”更是令乐迷欣喜不已。另一方面,DG更加注意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市场的拓展,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专辑曲目:


CD 1 Claudio Abbado• HungarianDances
CD 2 Amadeus Quartet • Beethoven
CD 3 Martha Argerich • Chopin Prelude
CD 4 Daniel Barenboim • Ravel
CD 5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 Debussy
CD 6 Leonard Bernstein • West Side Story
CD 7 Karl Bohm • Mozart Requiem
CD 8 Pierre Boulez • Stravinsky
CD 9 Giuliano Carmignola • Vivaldi Concertos
CD 10 Plácido Domingo • Opera Gala
CD 11 Gustavo Dudamel • Mahler
CD 12 Emerson String Quartet • The Art Of Fugue
CD 13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 Winterreise
CD 14 & 15 Pierre Fournier • Bach Suites
CD 16 Ferenc Fricsay • Verdi Requiem
CD 17 Furtwängler • Schumann & Haydn
CD 18 & 19 John Eliot Gardiner • MonteverdiVespro
CD 20 Emil Gilels • Beethoven Sonatas
CD 21 Reinhard Goebel • Pachelbel Canon &Gigue
CD 22 Hélène Grimaud • Credo
CD 23 Hilary Hahn • Bach Concertos
CD 24 Horowitz In Moscow
CD 25 Eugen Jochum • Carmina Burana
CD 26 Herbert von Karajan • Beethoven
CD 27 Wilhelm Kempff • Beethoven concerto
CD 28 Carlos Kleiber • Beethoven symphony
CD 29 Magdalena Kozená • Handel Arias
CD 30 Rafael Kubelik • Dvorak's Symphony
CD 31 Lang Lang • Tchaikovsky & Mendelssohn
CD 32 Maazel• mendelssohn 4&5
CD 33 Mischa Maisky • Adagio
CD 34 Igor Markevitch • Symphonie Fantastique
CD 35 Paul McCreesh • Praetorius
CD 36 Marc Minkowski • Symphonie Imaginaire
CD 37 Anne-Sophie Mutter • Brahms Concertos
CD 38 Anna Netrebko • Opera Arias
CD 39 David Oistrakh • Tchaikovsky Concerto
CD 40 Anne Sofie von Otter • Lamenti
CD 41 Trevor Pinnock • Four Seasons
CD 42 & 43 Maria-Joao Pires • ChopinNocturnes
CD 44 Ivo Pogorelich • Scarlatti Sonata
CD 45 Maurizio Pollini • Chopin Etudes
CD 46 Thomas Quasthoff • German Opera Arias
CD 47 & 48 Karl Richter • Bach Mass In BMinor
CD 49 Sviatoslav Richter • Rachmaninov
CD 50 Mstislav Rostropovich • Dvorak Concertos
CD 51 Bryn Terfel • The Vagabond
CD 52 Rolando Villazón • Cielo e mar
CD 53 Helmut Walcha • Bach
CD 54 Fritz Wunderlich • Dichterliebe
CD 55 Krystian Zimerman • Liszt Concertos

中文曲目(网友-小狮子1012与小春刀提供):
CD1 阿巴多 - 勃拉姆斯:21首匈牙利舞曲
CD2 阿玛迪斯-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59.No.1 OP131
CD3 阿格里奇 - 肖邦24首前奏曲 Op.28
CD4 巴伦博伊姆 - 拉威尔:管弦乐作品集
CD5 米凯兰杰利 - 德彪西:前奏曲 & 意象
CD6 伯恩斯坦 - 伦纳德•伯恩斯坦:西城故事
CD7 伯姆- 莫扎特:安魂曲
CD8 布列兹 -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 彼德鲁什卡
CD9 卡米诺拉的维瓦尔第-五首小提琴协奏曲集
CD10 多明哥&朱里尼:歌剧饗宴
CD11 杜达梅尔 - 马勒: Symphony No.5
CD12 埃默森 弦乐四重奏 -《巴赫:赋格的艺术》
CD13 舒伯特:冬之旅 (费雪迪斯考)
CD14.15 富尼埃 -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2CD
CD 16 费伦茨•弗里乔伊 - 威尔第:安魂曲
CD17 富特文格勒 - 海顿:No. 88 & 舒曼:No. 4交响曲
CD18.19 加迪纳 - 蒙特威尔第:圣母晚祷 双CD
CD 20 吉列尔斯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CD 21 戈贝尔 - 帕海贝尔: 卡农和吉格
CD22 伊莲娜- 格里莫-Credo(信经)
CD 23 巴哈:小提琴协奏曲辑 (希拉蕊韩)
CD 24 霍洛维茨 -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
CD 25 尤根•约胡姆 - 卡尔•奥尔夫:布兰诗歌
CD26 卡拉扬 - 贝多芬-Symphony No9
CD 27 贝多芬:第4,5号钢琴协奏曲 (肯普夫)
CD28 克莱伯 - 贝多芬:Symphonies No.5 & 7
CD 29 韩德尔:咏嘆调 (柯翠娜)
CD30 库贝利克 - 德沃夏克: Symphony No.8&9
CD31朗朗 柴科夫斯基 门徳尔松 No.1钢琴协奏曲
CD32 马泽尔- 门德尔松 意大利和宗教改革交响曲
CD 33 大提琴慢板 (麦斯基)
CD 34 白辽士:幻想交响曲 (马克维兹)
CD 35 帕拉耶托里斯:圣诞弥撒 (麦克里希)
CD 36 拉摩:虚构交响曲 (明考夫斯基)
CD 37 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与双重协奏曲 (慕特)
CD 38 歌剧咏嘆调 (涅翠柯)
CD 39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欧伊斯特拉夫)
CD 40 輓歌辑 (范欧塔)
CD 41 韦瓦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 (平诺克)
CD 42/43 萧邦:夜曲辑 (皮耶丝)
CD 44 史卡拉第:奏鸣曲辑 (波哥雷利奇)
CD 45 萧邦:练习曲辑 (波里尼)
CD 46 德国歌剧咏嘆调 (夸斯托夫)
CD 47/48 巴哈:B小调弥撒曲 (卡尔李希特)
CD 49 拉赫曼尼诺夫:第2号钢琴协奏曲 (李希特)
CD 50 德弗札克:大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洛可可变奏曲(罗斯托波维契)
CD 51 流浪汉之歌 (特菲尔)
CD 52 天空与海洋 (费亚松)
CD 53 巴哈:触技与复格 (瓦尔沙)
CD 54 舒曼:诗人之恋 (温德利希)
CD 55 李斯特:钢琴协奏曲辑 (齐玛曼)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cello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9-6-2010 03:25:52 | 只看该作者

DG111周年纪念CD1 阿巴多 - 勃拉姆斯:21首匈牙利舞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自1967年至今,我和DG之间的合作一直都很愉快。想象一下:一开始我就与玛尔塔•阿格丽希和柏林爱乐乐团一起录制普罗科菲耶夫和拉威尔的钢琴协奏曲,这是一种多么欢愉的体验!至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和DG仍保持着极佳的关系,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审美、艺术和技术追求。在这四十多年中,DG倾力推出了伟大的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和舒伯特全集和莫扎特的主要歌剧。对音乐家来说,能与DG合作真是幸事,因为它拥有无以伦比的历史和卓越超群的艺术水准。我见证了它不懈地支持音乐家以及柏林爱乐这样的杰出乐团,同时也大力扶植莫扎特管弦乐团(意大利)这样的年轻乐团——前不久我和后者录制了莫扎特的晚期交响曲和佩尔戈莱西的宗教音乐代表作。能与这些充满热情的专业人士一同合作,我感到非常愉快——他们如此敬业,心怀为音乐、音乐家和音乐作品服务的共同志向。DG,周年快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勃拉姆斯成熟较晚,他却坚定地以继承古典主义的传统为己任。他杰出的作曲技巧和严格的自我批评,为他赢得当代最伟大器乐作曲家的美誉,而且也被后人推崇是浪漫主义中最强有力、最具独创性的声音之一,因为追根究底,勃拉姆斯的作品并不像表面上听起来那么保守。在对和声的理解方面,确实是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他对丰富的、自由组合的复调组织的偏爱也是一样:他不用传统的“对位法”来处理乐曲线条,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生命的独立旋律元素的组成部分。不过勃拉姆斯最具前瞻性的作法在于:肯定了节奏是音乐语言的基本元素,如同旋律与和声一般。他的这种看法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影响深远。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卜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还写有其中第1、3、10三首管弦乐队的改编曲。他从未宣称《匈牙利舞曲》的旋律是自己所作,但其中一些几乎可以肯定是他的创作。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克劳迪奥•阿巴多为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自幼接受音乐教育,并就学于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十岁起就开始研究指挥法,并指挥过室内管弦乐队。1958年在美国库赛维斯基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后在维也纳音乐学院随名家深造,1963年又在米特洛波劳斯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加之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成功地指挥了维也纳爱乐乐团,使他一举成名。1969年被聘为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指导,1971年又与不设常任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订立了终身契约,并以首席指挥的身份积极筹办演出活动。阿巴多的指挥条理清晰,节拍准确,有着异常敏锐的听觉和高度准确的音乐记忆力,绝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背诵指挥的。他能够非常自如、含蓄而又不着痕迹地把握住乐曲速度、力度、和声和织体的变化,处理好细节的表现和整体平衡的关系。在有机地掌握作品的风格和揭示乐曲的内涵的同时,他的指挥又呈现了意大利音乐家特有的热情、敏感、充满歌唱性的特点。

   在这款《勃拉姆斯:21首匈牙利舞曲》中,指挥大师阿巴多对音乐的织体层次把握的非常好。这张唱片充分展示了阿巴多迷人的指挥艺术,录音也充分体现DG强调整体的特点,令人心潮澎湃。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ceb340100gs4r.html) - DG111周年纪念CD1 阿巴多 - 勃拉姆斯:21首匈牙利舞曲_ax5731_新浪博客作曲:JohannesBrahms
指挥:Claudio Abbado
演奏:Wiener Philharmoniker
录音:1982年4,6月
CD编号:DG 449 655-2

曲目:
01. No.1: Allegro Molto
02. No.2: Allegro Non Assai-Vivace
03. No.3: Allegretto
04. No.4: Poco Sostenuto-Vivace
05. No.5: Allegro-Vivace
06. No.6: Vivace
07. No.7: Allegretto-Vivo
08. No.8: Presto
09. No.9: Allegro Ma Non Troppo
10. No.10: Presto
11. No.11: Poco Andante
12. No.12: Presto
13. No.13: Andantino Grazioso-Vivace
14. No.14: Un Poco Andante
15. No.15: Allegretto Grazioso
16. No.16: Con Moto
17. No.17: Andantino-Vivace
18. No.18: Molto Vivace
19. No.19: Allegretto
20. No.20: Poco Allegretto-Vivace
21. No.21: Vivace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作品介绍:

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卜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还写有其中第1、3、10三首管弦乐队的改编曲。他从未宣称《匈牙利舞曲》的旋律是自己所作,但其中一些几乎可以肯定是他的创作。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g小调《匈牙利舞曲第一号》,约作于1869年前,为所作二十一首钢琴四手联弹曲《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一首。后由作者改编为管弦乐曲。又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本曲的钢琴独奏改编版,曾是德国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Schumann,1819-1896)重要的音乐会演奏曲目之一。
一开始即呈示出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以匀称平整的附点节奏写成,柔和抒情而略带淡淡的忧愁。移高八度反复时,情绪变得更为缠绵。接着,出现了节奏活跃、带有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中那种快速段落风格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了生动的对比。随后乐曲进入中间部,奏出情绪激昂的主题,表现了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速度忽慢忽快的中间部后半部分表情丰富,体现了匈牙利吉普赛音乐即兴性的特点。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升f小调《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这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本曲是勃拉姆斯所有作品中最为流行的一首,其粗犷而豪放的旋律具有明显的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的特征,给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更能突出原曲所要求的那种磅礴气势。乐曲的结构十分严谨,第一段为升f小调,具有民间舞蹈风格,速度变化上的自由体现出不同的情趣;乐曲的中段转为明快的升F大调,速度变化依然自由,单纯的旋律与和声所表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绪;乐曲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严格再现。(转自洪恩在线-艺术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9-6-2010 03:27:14 | 只看该作者

DG111周年纪念CD2 阿玛迪斯-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59.No.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Amadeus Quartet)

    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AmadeusQuartet)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四重奏团之一。该四重奏团于1947年在英国成立,由三位因为二战流亡到英国的维也纳音乐家——小提琴家NorbertBrainin、Siegmund Nissel,中提琴家Peter Schidlof与英国大提琴家MartinLovett组成。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以擅长演奏维也纳乐派,如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闻名于世,几乎成为此类作品演奏的典范。英国作曲家布里顿曾将其第三号弦乐四重奏题献给该团。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的演奏保持着欧洲贵族的高贵、典雅、自然、脱俗的风范,演奏从来不会勉强和突兀,更不会做作。他们非常讲究室内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的那种默契的配合,第一小提琴NorbertBrainin在行内可以说德高望重,但是他们的演奏从来不会突出哪个演奏者,四位演奏者在音色、分句、节奏的处理可以说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他们在组成的时候约定,如果他们四位有哪位离开了,这个重奏团不会换人,以保持他们合作的高度的默契性。果然,中提琴家PeterSchidlof在1987年去世后,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宣告解散,转向教学,现在他们的大师班,是每一位室内乐演奏者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对乐迷来说,曾经象呼吁歌星复出那样等候他们重新组合,但是他们一直信守着成立时候的诺言。“阿玛迪斯”可能是现在唱片上最红的那些弦乐四重奏团里,唯一没有更换过成员的。“阿玛迪斯”可以说代表着弦乐四重奏的一个境界,在他们之后,已经没有可以超越他们的重奏团了。在唱片上,“阿玛迪斯”的代表作就是他们在DGG公司录制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的录音。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 - 1827)

String Quartet in F, Op.59 No.1 -"Rasumovsky"

1    1. Allegro [10:04]
2    2. Allegretto vivace esempre scherzando [8:34]
3    3. Adagio molto e mesto[12:09]
4    4. Thème russe (Allegro)[6:38]

String Quartet in C sharp minor, Op.131

5    1. Adagio ma non troppo emolto espressivo [6:59]
6    2. Allegro molto vivace[3:05]
7    3. Allegro moderato[0:56]
8    4. Andante ma non troppo emolto cantabile - Più mosso - Andante moderato e lusinghiero -Adagio - Allegretto - Adagio,

     ma non troppo e semplice - Allegretto [14:17]
9    5. Presto [5:27]
10  6. Adagio quasi un pocoandante [2:04]
11  7. Allegro [6:30]

  
Amadeus Quartet
Total PlayingTime[1:16:43]  


ZT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这一艺术形式,是由作为贝多芬老师的海顿以及在创作上曾给于贝多芬很大影响的莫扎特开创并形成的。贝多芬一生共写下了十六部弦乐四重奏,这个数字与海顿的八十四部或者莫扎特的近三十部相比虽然不算多,但这十六部中几乎每一部都有鲜明的特点,成为弦乐四重奏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弦乐四重奏的发展史中成为前继海顿,莫扎特,又对后世作曲家有极大影响的里程碑。今天只要翻开任何一张弦乐四重奏音乐会节目单,几乎很少有不包括贝多芬的作品的。世界各种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如英国伦敦比赛,意大利波契亚尼大赛,加拿大的“班夫”比赛,澳大利亚墨尔本比赛都是将贝多芬的中后期作品列为决赛曲目,而日本大阪和德国慕尼黑的室内乐比赛更是规定,三轮比赛每轮必须演奏一首不同时期的贝多芬作品。显然,贝多芬四重奏已经成为演奏家的试金石,专业四重奏组要在舞台上站住脚就看演奏贝多芬的水平了。

  弦乐四重奏的组合看来简单,就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加大提琴,但历来为作曲家们视为作曲技法的基本功。这一点从贝多芬对待写四重奏的慎重态度可以得到证明:贝多芬从15岁开始作曲,他写了作品3和作品9的弦乐三重奏,也写了作品16号的钢琴五重奏,就是迟迟不动笔写弦乐四重奏。为什么?从贝多芬给他的朋友卡尔.阿达曼(此人也是贝多芬第一部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演奏者)写在分谱上的短语中也许能找到答案:“不要让任何人看到这份谱,因为我作了许多改动,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该怎样适当的写四重奏”。

  贝多芬的十六首四重奏可以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部分。写于1800年的六首通常称为早期四重奏,其实这作品18号的六首不论从作品的成熟或者从音乐史家对贝多芬年代的划分都应属于第二个时期的。这一年除了《第三钢琴协奏曲》外他全都在写四重奏。自1806年至1810年称为中期的五首,它们是作品59号的三首(献给俄国公使拉祖莫夫斯基),作品74号《竖琴》和95号《庄严》,这些作品与他的第五、六、七、八交响曲是同时期的。晚期的四重奏是名符其实的晚期作品了。
从1823年写完《第九交响曲》后,在1824到1826年的两年里,直至他逝世前几个月,他写下了最后的五部弦乐四重奏。可以说,晚期生活遭受极大痛苦的贝多芬是以弦乐四重奏作为他最喜爱的,表达丰富感情的唯一形式。这就是令人时而生畏感到不易听懂又难以演奏的作品127,130,131,132,135和称为《大赋格》作品133号。


《F大调弦乐四重奏 .拉祖莫夫斯基》作品59之一

    在作品59的三首中,这一首的风格还算是比较接近早期四重奏的,但在曲式上要比早期传统的要自由的多,在音响上,贝多芬将四件乐器的表现能力做了许多探索,并试着弦乐器上创造出其他乐器的效果:如双簧管、单簧管,甚至风琴或竖琴,在第二乐章的诙谐曲中还能听到圆号的音色。

第一乐章 快板

   在几乎没有任何准备下,大提琴就引进了主题,第二提琴及中提琴以八分音符作伴奏音型,这种伴奏音型虽然在海顿的四重奏慢板中常能见到,这里贝多芬用在快板,并后来被人们认定为四重奏的典型写法。主题由重复的八分音节奏控制,这种典型的弦乐断音奏法,又是相当普遍的和弦,却以不很古典的方式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仔细一听原来低音旋律与上声部构成了主和弦的第二
转位,这在早期都是作为不和谐和弦的,旋律到了第一小提琴,还是处于不稳定的调性,直到第19小节才第一次出现了主和弦!第二主题是从第一主题中引出的,建立在F大调上,十分和谐温暖,先由第一、第二提琴后由中、大提琴奏出的号角似的三四度音程的二重唱日后对舒伯特显然有深刻的影响,在他的《死与少女》及《C大调五重奏》中一再出现。第二主题的第二部分由大提琴连续向上跃进而引入的,带休止的八分音符使人联想起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定音鼓的节奏,小提琴旋律时而在高处翱翔,时而以六连音爆发出高潮,高低音区的回声般的呼应也使人联想乐队中的管乐音色。

    据说贝多芬在写《第三交响曲》时曾取消了传统的呈示部须反复一次的做法,但后来又恢复了。在这里贝多芬似乎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方法:在103小节开始的发展段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呈示部的反复,但四小节后即进入了第一发展段,原先主题的材料成了乐曲不断发展的无穷源泉,四件乐器充分陈述,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一个个新的境界,当转调到降D大调时,第二个发展段开始了,这次是以赋格形式出现的,原来的节奏成了对琴的声部,这长达一百多小节的发展乐段,竟全部来自八个固定不变的八分音符音型。
(乐谱略)

第二乐章 诙谐曲 生动的小快板

   在贝多芬四重奏中以3/8拍写成的快板除了作品18号第六首终曲为热烈欢快的舞曲外,作品18第四首的第二乐章与这乐章有不少相似之处,当然不论从内容、篇幅、力度要求都是大大超过了前者了。

   这首用奏鸣曲写成的结构庞大的诙谐曲既有舞曲的性格又是强烈狂热的,开始是两个动机间的对话,第一个动机其实就是只有一个音的节奏变奏,这个动机是如此简单,但却贯穿了全曲,我们想起舒曼的话:“贝多芬从街上随手拣起一个动机,但他能重新将它创造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和莫扎特不同,莫扎特往往是先完整的阐述主题后再片断地将它发展,贝多芬却正好相反,往往
把小的动机积累最后组成了庞大的结构。这里至少有七个不同的小动机,它们既类似又一直在变化,这乐章具有一种渴望的精神,快乐和忧郁就象太阳和影子轮流交替。

第三乐章 非常伤感的慢板

   如果说诙谐曲是以主题的高超变化及它们的巧妙组合成为精彩的乐章的话,那么现在这首慢板是以它的简朴和宽广成为又一精华之作。在这乐章中仅有两个主题,但它们的表现力却是无穷的。所具有的深度使这首乐曲早已超越了人们从技术角度对它的分析。开始时由一提轻声奏出主题,缓慢而安祥,以十六分音符为一小拍,八小节的乐句,第二次大提琴在高音区重复奏主题。一提的对位声部好似对大提琴的安慰。富有朝气的音型出现了,好象告诫人们不要一直沉溺在悲哀之中,生活中还要奋起。虽然又回到了忧郁深沉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简单的几乎就是小调和弦的分解。哀伤的旋律后来变成了温柔体贴的对话,而伴奏变的错综复杂,乐器之间出现的精细配合,拨弦的琶音进行,流畅的快速音符。最后第一提琴以一连串的六十四分音符奏出音响明朗的华彩乐段。此时已转成大调,直到出现在C音上的颤音,这个音直接成为F大调的属音,这样就不停顿的进入了下一个乐章。

第四乐章 终曲

   采用了2/4拍的俄罗斯民歌为主题,贝多芬选择了这首民歌好象有某种暗示,这首基于斯拉夫性格的民歌有种伤感又夹杂着生活乐趣的复杂情感的流露。这首终曲是具有双重性格的,即又生命和快乐的火光,也隐藏着暗淡,人们认为这是贝多芬所写的最有启发性,最有趣的乐章,甚至超过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的终曲。

  主题开始在F大调,很快转入D小调,大提琴小提琴奏出后达到了十六分音符的最强音,接着由第二提琴引出了流畅了第二主题,此时整个音区都比较高,中、大提琴的后半拍使得气氛有点不安,转入极轻后又突然爆发出上行音阶。这乐章中的音区跨度特别大,对演奏技术的要求也特别高,无论节奏音准都有相当的难度,结尾是以主题的后半句为材料的,后来主题又成了柔和的慢板,紧接在F大调主和弦的急板下结束。



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1
   作于1826年的《升c小调四重奏》是贝多芬的最爱。这是室内乐历来最复杂的曲子,也是弦乐四重奏中不朽的佳作。由于此曲包括七个乐章、十四个速度变化,且必须一气呵成地演奏完毕,对任何一位演奏家都是极大的挑战。此外,乐章间的连结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关联性,整个曲子可谓建构于动机关联及显著的调性规画上:七个乐章都是上升调,完全没有升c小调的停顿。事实上,全曲听来似乎没有终点,而是持续的、惊人的旅程。乐谱似乎也暗藏玄机:七个乐章依循歌剧的模式:序曲、几首咏叹调及宣叙调,以及终乐章的合奏——由于第一乐章的赋格曲,全曲模式最接近于神剧中的一幕,奏出梦幻到现实的过程。
   即使是对《升c小调四重奏》这么严肃的作品,贝多芬也不忘开个玩笑。当时在缅兹(Mainz)的出版商索恩公司(B. Schott’sSohne)曾提醒他:这首四重奏必须是“原创之作”,因此贝多芬故意在手稿上写道:“此曲乃东拼西凑的剽窃之作。”
   第一乐章的赋格曲充满浓厚的教会音乐风格,几乎是模拟文艺复兴时期经文歌的型态。贝多芬想藉由沉潜的心境,表达丰富的声音。第二乐章快板是意大利式的咏叹调,模仿通俗的田园风格,并无崇高的意境。第三乐章是宣叙调的伴奏,只有11小节,却因第一、第二小提琴竞奏的绝妙结构,在全曲中扮演着如手表齿轮的重要角色。
   第四乐章是一套由六个变奏组成的行板乡村舞曲,标示为“非常抒情地”。每一段变奏代表风格各异的短小咏叹调;其中一段贝多芬甚至模仿意大利风格小夜曲的吉他和弦。第五乐章诙谐曲有如吟诵般的曲风,但其旋律随着乐曲行进而渐渐消失,终至瓦解。然后再以全新的方式组合起来。直到最后齿轮滑落,贝多芬才让曲调漂亮地冲入下一乐章——一个和声具浪漫乐风的慢板。
   终乐章的快板就像歌剧的最后一幕,所有演出者都上场。整个乐曲形式像是奏鸣曲,而其开场时节奏冲动的主题,则汲取自《第二号拉苏莫夫斯基四重奏》(Razumovsky,Op.59)的终乐章。同时,贝多芬对乐曲切入点的强调,弥补了第一乐章乐曲流畅性的顾虑。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部的核心,贝多芬插入一段全音符的上行音阶作为对照主题,持续了23小节,并且让四件乐器各演奏一遍,宛若回到他三十年前对位法的课程一般。运用各种方式,贝多芬以这首惊世巨作将毕生所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9-6-2010 03:28:29 | 只看该作者

DG111周年纪念CD3 阿格里奇 - 肖邦24首前奏曲 Op.2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辑简介
  
    受到巴哈伟大的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的影响肖邦试着以十二首大调、十二首小调的模式写下二十四首前奏曲,也为「前奏曲」开创一条新的道路,成为完全表现音乐家个人的形式,为后来的德小不神立下一个全新的模式。这二十四首前奏曲也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作品,涵盖他各式的创作风格。二十四首前奏曲完成于一八三八年冬天,也是肖邦[/url]一生最最灰暗的日子。当时肖邦与乔治桑的感情生变,健康情形也急转直下。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以第三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最著名,而这个乐章于1837年在巴黎郊外完成。全曲满布着乌云及咆哮感与不安的情绪,第三乐章「送葬进行曲」是肖邦为失去祖国而写,紧接着的第四乐章如克拉拉舒曼所形容,「像是秋风吹散枯叶,飘落在新坟上。」  
  这是阿格丽希在七○年代中期的录音,充份发挥她自然奔放的特性,触键富有诗意与个性.这张碟是公认的阿格里奇演奏肖邦的最高成就

目录:
01. Prelude Op 28 No 1 in C -Agitato  
02. Prelude Op 28 No 2 in a -Lento  
03. Prelude Op 28 No 3 in G -Vivace  
04. Prelude Op 28 No 4 in e - Largo  
05. Prelude Op 28 No 5 in D - Allegro molto  
06. Prelude Op 28 No 6 in b - Lentoassai  
07. Prelude Op 28 No 7 in A -Andantino  
08. Prelude Op 28 No 8 in f# - Molto agitato  
09. Prelude Op 28 No 9 in E - Largo  
10. Prelude Op 28 No 10 in c# - Allegromolto  
11. Prelude Op 28 No 11 in B - Vivace  
12. Prelude Op 28 No 12 in g# -Presto  
13. Prelude Op 28 No 13 in F# -Lento  
14. Prelude Op 28 No 14 in eb -Allegro  
15. Prelude Op 28 No 15 in Db -Sostenuto  
16. Prelude Op 28 No 16 in bb - Presto confuoco  
17. Prelude Op 28 No 17 in Ab -Allegretto  
18. Prelude Op 28 No 18 in f - Allegro molto  
19. Prelude Op 28 No 19 in Eb -Vivace  
20. Prelude Op 28 No 20 in c -Largo  
21. Prelude Op 28 No 21 in Bb - Cantabile  
22. Prelude Op 28 No 22 in g - Moltoagitato  
23. Prelude Op 28 No 23 in F -Moderato  
24. Prelude Op 28 No 24 in d - Allegroappassionato  
25. Prelude No. 25 Op. 45
26. Preludeno. 26 Op. Posth
27.28. Piano 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35

前奏曲的发展历史及肖邦《前奏曲》作品28介绍

 “前奏曲”从十六世纪的不附属前奏曲开始萌芽,持续发展至巴洛克时期都仍有写作,但此时期是以附属前奏曲为主要形式,当时是以琉特琴或管风琴作为一种“开场白”式的即兴演奏而来,常用和弦与走句交织而成,起到引入“正题”的作用。巴赫等人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体裁,将前奏曲与赋格、组曲、合唱等曲式连结成套的出现,从而使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被举为“音乐圣经”的《十二平均律曲集》就是一套绝佳范例。这一时期前奏曲总的来说,仍具有引子的特点与即兴的手法。
  至浪漫主义时期才确立了独立前奏曲的架构。十九世纪是特性小品盛行的时期,肖邦为此时期重要作曲家之一,其作品中的《前奏曲》即为特性小品。肖邦《前奏曲》作品28写作于1836至1839年间,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包含了各种不同长度、织度、风格、与多种作曲技巧于其中,调性是以不同的二十四个关系大小调作五度循环的排列,其音乐风格则可以归纳为练习曲、夜曲、玛祖卡、葬礼进行曲、谐谑曲、无穷动、歌谣体、幻想曲与即兴曲等类型。肖邦《前奏曲》作品28奠定了独立前奏曲的模式,影响后期浪漫乃至近代乐派的作曲家,因此肖邦对于前奏曲的发展史而言,可说是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
  前奏曲“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要在短小的篇幅中,用洗炼的笔法表达出鲜明而富于个性的音乐语言和形象,这决非易事。前奏曲的创作是衡量一位作曲家钢琴写作的水准高低、技法的成熟与否的试金石,更是有志于攀登钢琴音乐创作高峰的必经之途。肖邦的前奏曲摆脱了“引子”的桎梏,以独特而崭新的面貌出现,成为音乐会及钢琴教材中的常见曲目。其后,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肖斯塔科维奇等不同时期的作曲家又各自奉献了具有独特个性与技巧的前奏曲集,丰富和完善了这一钢琴曲乐种。较之巴洛克时期的前奏曲相比,此时的前奏曲已由“配角”的地位升为“主角”了。
   C大调前奏曲 Op.28-l 乐曲是2/8拍子,以相当快的速度演奏,开始的8小节大体上维持在主调上,接着的16小节做了各种转调,并逐渐加强力度和速度,从25小节进入尾声回到主调,最后在最弱的琶音下安静地结束。
   a小调前奏曲 Op.28-2 缓板,2/2拍子。在忧郁重重的和弦上,短小的主题反复了四次,但每次反复都有不同的处理。乐曲的调性转换非常频繁,最后回到主调。
   G大调前奏曲 Op.28-3 甚快板,4/4拍子。在左手急速的十六分音符伴奏下,右手奏出黯淡的旋律。主题经过反复演奏后,第二乐句被扩展并装饰。最后是右手和左右用相同的音型,像云雾一样消失在高音部,然后很惋惜似地留下两个和弦。
   e小调前奏曲 Op.28-4 最慢板,2/2拍子。乐曲是以高音部的两个音为动机,以及伴奏的和弦不断变化、反复而构成的,其中伴有半音阶的进行,巧妙地表现出忧郁感情的动态。卡拉索夫斯基称这首曲子是“真正的珠玉,能使肖邦以诗人的名字永垂不朽。”这首乐曲曾与b小调前奏曲一起,被用于肖邦的葬礼上。
   D大调前奏曲 Op.28-5 很快的快板,3/8拍子。乐曲开始处出现的华丽动机贯穿全曲,做种种和声上的处理。编织成绚丽的旋律。
   b小调前奏曲 Op.28-6 1838年12月至1839年2月,肖邦与情人乔治·桑住在西班牙马略卡岛首府帕尔马的瓦雨德莫萨修道院期间,创作了两首带有“雨滴”特征的前奏曲,其中一首就是本曲。乔治·桑后来回忆说:“—个悲惨凄苦的雨夜,当我带着孩子回到房间时,他正在钢琴旁弹奏着一首奇异的前奏曲……后来他对我说,当他弹奏钢琴时,他觉得自己掉进湖里,冰冷刺骨的水不时冲击着他的胸口。当我提醒他注意,当时雨滴的确不时地飘打在屋顶上时,他否认他曾经听到……他在这个晚上所写的作品确实能使人联想到洒落在修道院房瓦上的雨滴声,但在他的想象中,那是从天上掉在他心坎里的泪珠。”乔治·桑的回忆没有指明肖邦当时创作的是两首具有“雨滴”特征前奏曲的哪一首,现在被称为“雨滴”的是肖邦的《降D大调前奏曲》,但也有人认为这首前奏曲才应该冠以“雨滴”的标题。乐曲在高音部的单调的声音中,真实地模仿令人心烦的雨滴声。低音部轻轻地奏出充满愁绪的旋律,这一旋律哀婉缠绵,充满着对往事的无限怀念和凄苦忧伤的心情。乐曲最后在孤寂伤感的气氛中结束。
   A大调前奏曲 Op.28-7 行板,3/4拍子,其篇幅短小,由八小节的主题及其变化重复构成的乐段组成。宁静的主题如同一首柔缓抒情、略带愁意的短诗,在恬静的意境中结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ceb340100gssm.html) - DG111周年纪念CD3 阿格里奇 - 肖邦24首前奏曲 Op.28_ax5731_新浪博客   升f小调前奏曲 Op.28-8 更热烈的,4/4拍子,三部曲式。主旋律由右手拇指弹奏,三十二分音符的音群将它装饰得非常优美。虽然全曲由相同的节奏构成。但肖邦以不同的独创性的音型及和弦变化,巧妙地防止了单调枯燥的感觉。
  E大调前奏曲 Op.28-9 最缓板,4/4拍子。主题在上下两声部4小节的旋律中夹带着三连音的伴奏型,以相同的形式反复三次,第二次反复时转调到降A大调,在肖邦的前奏曲中这是一首大手笔结构的乐曲。

肖邦的创作

摘自网络,有部分修改。原作者不详

1810一1849
肖邦的创作和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肖邦的创作生涯延续了三十余年(1817—1849),可分为两大时期:(1)华沙时期(1830年前);(2)巴黎时期(1831—1849)。


肖邦在华沙度过的二十个年头,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情绪的基调是乐观的,但思想深度却是有限的。尽管在这一时期内,肖邦已写下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一些练习曲以及一些玛祖卡舞曲等优秀的作品,但是,华沙时期的作品毕竟不可能超越一个尚未经历生活风霜的考验、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华沙时期大多数作品的基调,但从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过于华丽,甚至纤弱矫饰的特点,看出受当时欧洲沙龙乐风以及波兰贵族气息影响的痕迹。1829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就曾写信说:"大家说这里的贵族喜欢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创作中极其可贵的一点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如d小调波兰舞曲(Op.71Nrl)以及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Nr4,《小犹太》)等。肖邦一生中写的第一首作品是波兰舞曲(1817),写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富有波兰民间色彩的玛祖卡舞曲(1849年)。这象征着肖邦的一生是一个波兰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兰人民、波兰土壤息息相连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性格、音调,自己去进行创造。他的音乐既具有强烈的波兰风格,也富有个人独创的特性;既与民间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是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失败,不仅决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转变,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并且也是他创作前期与后期的分水岭,这前后的区别显得如此巨大,甚至仿佛判若二人。从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气势更宏大了。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音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式的特点。在华沙起义直接影响下产生的c小调练习曲、a小调及d小调前奏曲标志着这一骤变的发生。在巴黎陆续写成的第一谐谑曲、第一叙事曲等宏伟的史诗性乐曲,也充分显示整个风格的变化。
肖邦在巴黎的创作很快进入了成熟期。此后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范畴,一个与祖国兴亡或个人对祖国的缅怀、思念、憧憬有联系,一个则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从乐曲的风格来说,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伟的、富有戏剧性;一类是充满诗意的、抒情的。不少资产阶级的评论家只看到或只强调肖邦抒情、细腻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称作"沙龙作曲家"、"病室作曲家",这是一种歪曲。肖邦尽管身体虚弱,钢琴演奏以细腻、含蓄著称,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广阔、宏大,确实只有一位民族战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时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剧和生活的冲突,使肖邦的作品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气势。但这宏大并不妨碍肖邦音乐的细腻,强烈的戏剧性和优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对立而统一的。例如升c小调夜曲(Op.27Nrl)强烈的中段和宁静的首尾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叙事曲中反复交替出现音乐形象截然不同的两段。而这些对比完全受内容表现所决定的,是有机整体发展,演奏的结果,而绝不是纯形式地为对比而对比。
肖邦最后几年的创作中,虽然也还有个别作品具有昂扬的情绪,如《幻想波兰舞曲》(0p.61),但更多的却具有一种仿佛与世无争的情绪。这在他以往的创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说这是生活意志衰退、悲观情绪有所滋长的结果。从数量上说,最后几年的作品写得很少,这和肖邦当时的体力衰弱、心情忧郁有关。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尚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采访:
   玛塔•阿格里奇是当今国际乐坛上的一位旷世奇才,被誉为“钢琴的女大祭司”。她5岁开始学琴,8岁便登台演奏了具有相当难度的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与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引起世人的关注。16岁时,阿格里奇在三周之内以技压群雄之势连续获得两个国际重大钢琴比赛(布索尼与日内瓦)的头奖成为传奇,8年之后她又在第七届国际肖邦大赛中出尽了风头。在肖邦比赛中,当阿格里奇还未弹完全部参赛所规定的曲目时,在场的所有评委都心照不宣地相互交换了会意的眼神,用不着再去考虑谁是这次比赛的第一名了。此次比赛阿格里奇又是以技惊四座的震撼摘取了冠军的头牌。国际肖邦大赛不仅再次公认了阿格里奇超凡的音乐天赋与绚丽的演奏技巧,同时也为阿格里奇走向世界乐坛奠定了基础。如今阿格里奇已经成为20世纪最伟大和最有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名家之一。

  1999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有幸请到了这位乐坛盛赞的传奇人物来华献艺,这令京城的音乐爱好者们大快朵颐。在11月4、5、8日的三场音乐会中,阿格里奇在钢琴上的弹奏赋予了音乐以独有的无限激情、魔幻般的演奏技巧和自然流淌的内心倾诉,使每一位现场的听众都激动不已。在当今国际乐坛上还很少有哪位钢琴家能够像她这样受到观众如此狂热的欢迎,阿格里奇的演奏为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掀起了一阵强劲的飓风。

  音乐爱好者都知道,阿格里奇个性强烈、我行我素,在国外临场拒演和不接受媒体采访的情况时有发生。1996年她随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访华演出时,北京的记者就已经有所领教。在此次音乐节演出之前,阿格里奇也曾提出不出席招待会、不见记者的要求,但在京演出期间,由于与大提琴家梅斯基、钢琴家傅聪和小提琴家胡乃元的愉快合作以及对北京听众的良好印象,经音乐节组委会大力协助,最终使她高兴地接受了我的独家采访。

  在11月8日晚的阿格里奇访华最后一场音乐会结束后,我在后台的休息室对这位20世纪杰出的钢琴大师进行了简短的采访。采访开始前我先对大师的此次访演成功表示了祝贺,紧接着又告诉她,因她的到来,北京的音乐爱好者这几天都沉浸在一种无比兴奋与激动的氛围之中。阿格里奇闻听此言之后脸上露出了一种孩子般天真灿烂的微笑并连声说道:“谢谢!谢谢!”随后我们的谈话便在这种轻松与愉快的气氛中转向了正题。


  问:人们都说您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但很少有人了解您为此所付出的艰辛,那么您能否谈谈有关这方面的情况?

  答:我3岁以前就开始学琴了,那时我每天练一点琴,有时是一个小时,有时是一个半小时,但不是很多。15岁以前我一直就没有过星期天,直到15岁以后这种状况才略微有所改变。我有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虽然他对我很严厉,但我今天的技术基础却都是在他那时所打下的。我作出过很大的努力也付出过许多的艰辛,但那是在很小的时候,现在就不同了,现在我很少练琴,但有时我仍然会付出很多的努力,当然这是在需要的时候,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手指都需要你作出同样的努力。

  问:作为一位成功的钢琴家,您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譬如音乐?技术?先天的才智?还是后天的努力?

  答:要想成功,要想把音乐演奏得完美,那你首先就必须要热爱音乐和很喜欢音乐,要感觉和音乐在一起是一种幸福与享受,否则的话在你演奏时你并不喜欢,那也就根本无法投入,这样听众自然也就不会满意。当然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天智的成分,有的人可能缺少些天分,但没关系,这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得到补偿,但是你必须热爱音乐,因为音乐可以为你打开另一个世界。当然要想作为一名成功的钢琴家,这里面还有许多种综合性的因素,因为并不只是一种因素在起作用。当然声音也很重要,因为声音是音乐里最本质的东西,没有了声音也就没有了音乐。但是有些声音要想发出来的话就需要技巧,有时你演奏的乐器可能还会发出非常难听的声音。

  问:据传说在您小的时候,您的父母想让您长大成为一名画家,后来因为有一个会弹钢琴的小女孩说你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使您的自尊心受到了损伤,因而您才决心要超过她,于是便学习钢琴并且立志一定要比她弹得好,是这样的吗?

  答:(笑)不,不,不是这样的,当我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非常早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并说得非常好,我是全幼儿园年龄最小的小朋友,我那时只有两岁零八个月。有一个小朋友跟我关系非常好,但他是个男孩而不是像传说中所说的是一个女孩,他总是告诉我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因为你太小了。因为你太小了所以你不能跑,于是我就跑给他看。他说你太小了,不能爬,我也爬给他看。当然他没有告诉过我不许去弹钢琴,因为他自己也不会。我当时弹钢琴纯粹是无意识的,有一天我站在钢琴旁,用手试着去弹,我用一个手指头随便按了几个音符,便已经很成调了,我是凭听觉学来的,因此幼儿园的老师都非常吃惊,于是她们把我的父母叫来,希望家长能对我进行特别的培养。最初教我开始学琴的是一位女教师,她的方法很独特,她教了有15~20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凭听觉来学习的,并且不用乐谱。这就是我怎样走上钢琴之路,你所说的故事有一部分是正确的,有一部分是不正确的。(笑)

  问:您曾受教于本世纪许多著名的钢琴家,如:斯卡拉穆扎、古尔达、米凯朗基利、玛加洛夫、阿什肯纳吉等,请谈谈其中哪些人对您一生的音乐事业影响最大?

  答:跟弗里德里希•古尔达在一起的日子和那一段经历是非常的美好,我跟他学琴的时候是13岁,我非常羡慕他,非常崇拜他。我9岁的时候就在阿根廷听过他的音乐会,当然那时他也很年轻,我是他在维也纳唯一的一个学生,所以我非常高兴。古尔达非常具有想象力,他是我见到过的最有才能的人之一,我跟他学了许多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当然也有巴赫的音乐。我们上课很有意思,他习惯于把上课的弹奏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要我和他一起回放重听并提出自我批评,这样便培养了我倾听自己弹奏音乐的意识与习惯。我跟他一共大概学了两年,但这对于我一生来说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而且我想,我们两人在性格方面也有许多相像之处。当然除古尔达之外还有对我影响较大的老师,比如说我的第一位正式老师格拉穆特,他对我来说也很重要,但是我没有崇拜过他,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听到过他弹琴,他自己也并不弹琴。然后还有尼基塔•玛加洛夫,他已经去世了,我非常的爱他。在玛加洛夫生前曾经有人问他,你都教给阿格里奇了一些什么东西?他说:啊,她已经什么都会了,我现在只是担心她会取消音乐会的演出合同。(笑)当然还有米凯朗基利大师,他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艺术家,但是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只跟他上过4堂课。还有一个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她就是斯蒂芬•阿什肯纳吉(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的夫人),她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当年要是没有她对我那样的关心,恐怕现在我早已经不弹钢琴了。那是1965年肖邦钢琴比赛之前,因为生孩子我已经有近3年的时间没有练琴了,自从离开米凯朗基利到纽约后,我就天天除了看电视之外什么也不干,许多朋友都来劝我,这其中也包括傅聪,但我就是什么都不想干。后来我遇到了阿什肯纳吉夫人,她是一个非凡的人,我被她的热情所感动,她就像太阳一样,使我对未来开始充满了力量。随后我便每天到她家里练琴,刚开始练琴时我弹得很糟糕,错音一大堆,连我自己都有些失望了。那时我常想,玛塔你怎么了,你已经不是钢琴家了,现在不如趁年轻还懂得几种语言赶快去找个秘书工作挣钱糊口算了。就在这时,阿什肯纳吉夫人仍不断地鼓励我,最后我还是坚持练了下去。没过多久我参加了第七届国际肖邦比赛并获得了大奖,假如当时没有她,也许今天我早就改行去做别的了。(笑)

  问:许多钢琴家年轻时弹琴充满了激情,而到年长之后则变得内省,而从您最近录制的不论是肖邦、李斯特还是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来看,这些录音要远比您年轻时的演奏要更狂放和更有气势,您在个人诠释这些作品时是基于一种什么考虑?

  阿格里奇微笑着反问道:“你是说现在比以前更狂放了吗?”我答:“是”。阿格里奇说:“那我就拿柴科夫斯基来举例子吧。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我最近一版的录音是在四五年以前与阿巴多合作的,再往前就是我的第一次录音了,那是在70年代与迪图瓦合作的,所以当然就会有些不一样。这次录音因为是和阿巴多合作,所以感觉比较复杂,同样一个作品你第一次录和过几年重新录音肯定会不一样,但我不知道你更喜欢哪一个?你是更喜欢以前的吗?”

  我回答:“不是,是最近这一版。”听到回答,阿格里奇开心地笑了。随后她又问:“我去年和迪图瓦合作录制的肖邦协奏曲你喜欢吗?”我回答:“很喜欢”。阿格里奇说:“谢谢。3年前我曾和迪图瓦一起到过中国,我知道过几天他还将来中国,并在北京和上海演出,我们俩人都非常热爱中国。”

  问:“您曾参加过国际上的许多音乐节,那么能否请您谈谈对此次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印象?”

  阿格里奇听后非常高兴地说道:“我非常喜欢北京国际音乐节,这次我是和我的两位朋友傅聪和梅斯基一起来演出的,因而也就特别高兴。还有我非常喜欢这里的观众,3年前我和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来的时候就已经体会过了,我非常喜欢中国人和北京人,将来有机会我还会再来中国,再来北京的!”

  鉴于阿格里奇刚刚演出完毕,怕过长的采访会影响大师的休息,因此尽管还有许多的问题要问,大师本人也兴致盎然,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起身告辞。当临别和阿格里奇握手之时,我不禁想到这双纤巧的手曾给世人带来了多少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旋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9-6-2010 03:29:47 | 只看该作者

DG111周年纪念CD4 巴伦博伊姆 - 拉威尔:管弦乐作品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套《拉威尔:管弦乐作品集》由DG唱片公司发行于1982年,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指挥法国巴黎管弦乐团演奏录制。

《拉威尔管弦乐作品集》收录拉威尔的《波莱罗》、《悼念公主的帕丹舞》、《达芙妮与克罗埃组曲》等作品,是优秀的发烧天碟,值得收藏!

拉威尔是位公认的管弦乐大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管弦乐配器的方法,充分发挥每个乐器的表现性能,形成异常精美与华丽多彩的效果。他的作品结构明确,织体清晰,总的风格倾向于古典音乐的纯净优美和富于幽默感。而拉威尔最重要的创作特征是对技术的尽善尽美的追求,尽管他技术高超,但对待每一部作品仍然是反复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他曾对他的传记作者马纽埃尔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因拉威尔这一癖好,斯特拉汶斯基曾戏谑地地称他是位“精巧的瑞士钟表匠”。

拉威尔的作品,讲究在色彩微妙的对比变化之中发现美的奥秘。对节奏、旋律、和声、由声音创造出的气氛有敏锐的感觉,对两个和弦的连接,有如对两种颜色的谐和一样地感到激动。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Barenboim)出生于1942年11月15日,他是一名西班牙的钢琴家、指挥家,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巴伦博伊姆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学习钢琴,7岁就登台演出,被誉为“钢琴神童”。1952年全家移居以色列,1957年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首演。在弹奏钢琴方面,他以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曲家作品多彩动人的诠释著称。1962年开始专职指挥,1964-1975年担任英国室内乐团指挥,1975-1989年转任巴黎管弦乐队指挥。1991年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2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其在2009年担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的指挥风格严谨又不失奔放,擅长指挥德奥系作品,洒脱大方、干净利落,善于抓住作品的整体结构,忠实地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对乐队的音色以及声部之间的平衡感觉敏锐,重视的音乐色彩变化和音乐表演的开创性。巴伦博伊姆的曲目一点儿也不意外的广泛,他演奏不少现代与当代作品,但是以钢琴家的身分来说,他的重心还放在维也纳古典乐派,包括莫扎特、贝多芬与舒伯特,还有浪漫派的舒曼、肖邦、李斯特与勃拉姆斯。

1 Boléro 17:30
2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7:41
3 La Valse 13:14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2
4. Lever du jour 5:48
5. Pantomime 7:06
6. Danse générale 4:09

专辑介绍:

1,波莱罗舞曲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管弦乐曲。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莱罗》。《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采。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头上。《波莱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演出的《波莱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莱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斗牛士的死去。《波莱罗》舞曲也从此被世人所熟悉。

   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2、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变奏;
3、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转调;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依次在长笛、单簧管等乐器上展开,音乐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乐器,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全曲中,这种反复共进行了九次,音乐的结尾以转调和乐队的全奏达到高潮。

  「波莱罗」于1928年首演后,举世乐团相继宠爱,从此成为音乐会中备受欢迎的曲目。

   拉威尔是一位创造梦境的大师,超世的东方风土、完美的西班牙景致,或是富丽堂皇的舞殿都在他的音乐中呼之欲出。富感官色彩的法国音乐,以及肖邦和马斯奈的乐风皆予他创作的泉源。由于早期接触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音乐,他能谱出色彩丰富的管弦乐,利用和声与乐器音色铺陈特定的情境。

   他的音乐常被人们与年长其十三岁的感官派音乐家德布西之作相较。他为别人抨击他抄袭德布西而大感苦恼。他坚称他是第一位运用印象派观念的作曲家而非众所公认的德布西。在德布西逝世后数年,他仍继续写信向记者阐明,出自于其手中的「水之嬉戏」较德布西的「雨中花园」早处理有关静水沈滞感的题材。

  拉威尔与德布西音乐分野最大之处在曲式结构。德布西的音乐如行云流水,随意而生。拉威尔则恪守巴洛克舞曲与古典时期曲式,衍生出奏鸣曲、协奏曲,孔雀舞曲与小步舞曲。纵然他亦运用一些如德布西作品的现代音乐素材,他作品的和声调性却显得如传统音乐般地稳固。他的风格可说是前人音乐的沿伸,而德布西则另辟蹊径,自出机杼。

  生性害羞内向的拉威尔,从未让他未定稿的作品公诸于世。在确定能发表以前,他费尽心思地修改润饰每首曲子。这种作风招致乐评非议其作品机械化且了无生气。史特拉汶斯基曾戏称他为「瑞士的钟匠」。然而他精致细腻的乐曲自有一番独特的韵味,彷佛另处于一个五彩缤纷的天地。

   受浪漫主义风潮影响,他亦对异国情调情有独锺,弥漫着死亡意象的钢琴组曲「加斯巴之夜」即为其产物。此类作品尚包括「达夫尼与克罗埃」,「鹅妈妈」以及「儿童与魔术」。除了对巴洛克舞曲的喜好外,他亦受近期的圆舞曲影响至深,曾于二首作品中将圆舞曲比拟为生命。他自母系遗传巴斯克血统,故其曲风与西班牙音乐密不可分。除了「西班牙狂想曲」、「小丑晨歌」与「波莱罗」以外,他的其它作品中亦留存了古老的西班牙曲式,如「婴尸孔雀舞曲」与独奏歌剧「西班牙时刻」。

  「波莱罗」的成功震惊了拉威尔本人。1928年他受舞蹈家埃达?鲁宾斯坦之托,以管弦乐习作的心态完成了此首芭蕾舞曲。他先写出-旋律,随后如法泡制了十三次,仅动配器。他坚信没有舞蹈视觉元素的配合,这首似嫌单调的音乐绝无登场的希望。结果「波莱罗」的首演引起举世知名乐团相继宠爱,从此成为音乐会中备受欢迎的曲目。

  显而易见地,此曲的情感与「波莱罗」声气相通,而非其形式与「波莱罗」舞曲相符。它并无沿袭传统的西班牙「波莱罗」曲中的速度和节奏,却洋溢着愈演愈烈的拉丁风情。

2,悼念公主的孔雀舞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ceb340100gv58.html) - DG111周年纪念CD4 巴伦博伊姆 - 拉威尔:管弦乐作品集_ax5731_新浪博客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Ravel)在1899年所作的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一译《死公主的孔雀舞》,又译《为已故小公主的帕凡舞曲》)是一首钢琴曲,标题的灵感来自罗浮宫中,西班牙画家维拉斯凯斯所作的年轻公主肖像。关于此曲标题,拉威尔表示:“我在寻找此曲标题时,只是对反复同样的发音感兴趣而已。”也就是说“悼念公主。”本没有意义。此曲为三段体,无导入部,一开始就是帕凡舞曲。

那些孔雀似乎也只有在这样黑的夜里才会出来跳舞,白昼时就消失在现实的泡影中。黑夜中我的目光如昼,随著孔雀翩翩遨游到了西班牙乡间,午后的微风吹散了令人不悦的暑热,一处大树下,一个拎著吉他的浪人闭目抚弄丝弦,沈到一个古老的梦境,遥远的国度一名美丽的死去的公主。
终了那音节仍在挑逗孔雀抖落一身华丽,洒下宫殿的点点绚烂……

也唯有在深夜如此谛听一首曲子时会明白寂寞是怎麼一回事。种种的领会尽管在内心如何澎湃,终究无法言传到他人心中。
就把无声的黑暗交给休止符,留一方清静。


3,圆舞曲 La Valse

早在1907年,拉威尔就考虑写一首圆舞曲向约翰·施特劳斯表示敬意,1914年,他反复构思一首标题为“维也纳”的交响诗。1919年,一位很有影响的俄罗斯芭蕾剧院经理谢尔盖·加吉列夫表达了他希望第二年夏天在巴黎上演一部芭蕾舞作品的愿望。拉威尔对这个提议很兴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创作中。

作品于12月底结束,直到1920年3月交响乐队才将它搬上舞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维也纳”这个名称已经不再合适,剧院经理认为副标题“交响诗”也不再准确。所以新的标题“圆舞曲——为管弦乐的舞蹈诗”油然而生。加吉列夫最后并没有制作《圆舞曲》的舞剧——拉威尔可能将一个偶尔的兴趣误解为一个委托。作品于1920年12月12日在音乐会上首演,直到1928年11月20日才当作芭蕾舞剧音乐在巴黎歌剧院演出。

在此曲总谱上,拉威尔写有这样的文字:“在层层卷云之间,可以看到一群时隐时现跳圆舞曲的人们。云层渐渐散去,天气逐步晴朗,清晰可见大厅里有旋转的舞蹈的人群。场面越来越清晰,从吊灯上照下来的烛光灿烂,发出光辉,令人想起一座1855年的皇家宫殿。”

《圆舞曲》La Valse 的结构分为两大乐段,每一段在朦胧的低声区含糊地翻腾开始,在朦胧中旋律和节奏逐渐地明朗,就像在战争的硝烟中冒出一些梦幻的、扭曲的圆舞曲的景象。前一半,运用了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风格,把分散短小的华尔兹交织在一起,一个旋律紧跟着另一个旋律;后一半,把同样的主题在更加怪诞和不祥外表下灵活地再次运用。(作品的长度与施特劳斯的大多数圆舞曲相似)

拉威尔用锐利的洞察、惊人的想象和有效的目标,模仿着圆舞曲风格的各个方面:诱人的旋律、丰富的和声与织体、令人为之振奋的交叉的节奏和高雅的管弦乐配器。随着乐曲的进行,作曲家为我们展示出仿佛由哈哈镜夸张、扭曲的维也纳华尔兹,布满了不和谐音、支离破碎的和不稳定的华尔兹。从开始清晰可见的贵族化举止的圆舞曲,随着乐曲的发展显得越发的苍白、怪异和颓废。当乐曲进入尾声时,它变得喧嚣、暴力而疯狂,就像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中疯狂的埃莱克特拉的胜利舞蹈。整首作品积累起来的紧张突然在最后令人毛骨悚然的喧嚣中爆发。


4-6,达芙妮与克罗埃组曲第二号

拉威尔组曲《达芙妮与克罗埃》,是拉威尔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创作的一部音乐,作于1909-1911年。初演时由于音乐过于复杂,效果平平。后来,他从中选出两套专供音乐会演出用的组曲,获得了很大成功。其中,以第二组曲为最佳,在世界上也最为著名。芭蕾舞剧的情节根据希腊作家朗格斯的田园诗而改编。达芙妮和克罗埃是一对相亲相爱的青年牧羊人和牧羊女,他们从小被遗弃在莱斯博士岛上,被善良的老牧人抚养成人。舞剧主要描写他们天真无邪的爱情故事。

  这一组曲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日出:这是一幅描绘早晨景色的画面(片段1)。音乐表现了迷朦的朝雾、岩石上滴下的露水珠和淙淙流水声;同时,长笛与三把小提琴模拟出小鸟的鸣叫声;远方的牧羊人赶着羊群,吹着牧笛走过来。太阳升高了,大地沐浴着金色的光辉;昏睡中的达芙妮终于苏醒过来。接着,音乐描写了达芙妮和克罗埃重逢时的喜悦心情。

  第二部分,哑剧:以长笛独奏为主,乐曲开始奏出具有异国情调的伤感旋律,表示克罗埃跳起典雅舞蹈(片段2)。接下去,音乐描写达芙妮与克罗埃拥抱在一起,回忆起他们曲折的经历等等;最后,一群姑娘拿着铃鼓上场,男青年们也闯了进来。结尾的情绪极为热烈、沸腾。

  第三部分,群舞(片段3):先出现的是舞蹈性的主题,随后是群舞,音乐对欢笑喧闹的场面进行了描绘和渲染,之后,小提琴奏出爱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断发展,在各种乐器上变化对比,将乐曲欢乐的情绪推向最高潮。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雁过留毛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9-6-2010 15:59:59 | 只看该作者
期待U版的古典音乐欣赏原创,不论是这套CD还是HD6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30-6-2010 04:2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雁过留毛 的帖子

我啊,还早呢,古典音乐的门还没摸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30-6-2010 14:0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ubuntuhk 的帖子

网上有耶鲁大学各种开放课程的视频,有一门listening to music的,U版可以找来看看有没有学习的价值.我英语不好,只能望频兴叹啊!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cello + 50 谢谢分享!
ubuntuhk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30-6-2010 16:31: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ubuntuhk 于 30-6-2010 02:58 发表
我啊,还早呢,古典音乐的门还没摸到

这套CD并不是专门为入门设计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曲目都浅显易懂。建議从那些最有名的作曲家的作品比如贝多芬,莫扎特,老柴之类开始,那些旋律比较容易吸引人。

我建议先听CD 1, 14, 20, 23, 26, 27, 28, 30, 37, 39, 41, 42, 49, 50

听完说说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就可以给你继续推荐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0 收起 理由
ubuntuhk + 4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1-7-2010 03:26: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雁过留毛 于 30-6-2010 13:09 发表
网上有耶鲁大学各种开放课程的视频,有一门listening to music的,U版可以找来看看有没有学习的价值.我英语不好,只能望频兴叹啊!


太棒了,耶鲁竟然连这种课程都有。

我最近看到VeryCD上有中文字幕组做的中文字幕,应该不错,我要是没有字幕,恐怕也听不懂。这就找这个课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7-2010 03:3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7-2010 03:30: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ello 于 30-6-2010 15:31 发表

这套CD并不是专门为入门设计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曲目都浅显易懂。建議从那些最有名的作曲家的作品比如贝多芬,莫扎特,老柴之类开始,那些旋律比较容易吸引人。

我建议先听CD 1, 14, 20, 23, 26, 27, 28, 3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7-2010 10:20: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雁过留毛 于 30-6-2010 12:39 发表
网上有耶鲁大学各种开放课程的视频,有一门listening to music的,U版可以找来看看有没有学习的价值.我英语不好,只能望频兴叹啊!

耶鲁这个公开课程很棒啊,还有各个学科的内容。真不错。

把链接给大家分享一下

http://oyc.yale.edu/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coredump + 3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1-7-2010 19:3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cello 的帖子

耶鲁这个做法真的要大赞一下,昨天听了一下listen to music第一节课的vedio,发现有因为标注,不过是HTML格式的,没有放到视频里面,那位教授的英文很好懂,不过有些生词我不懂什么意思,所以还得配备一个字典翻查一下。

耶鲁公开教程里面还有一些艺术和欧洲历史方面的课程,我也很有兴趣,回头下下来,看看能不能看懂、听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1-7-2010 19:32: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ello 于 30-6-2010 15:31 发表

这套CD并不是专门为入门设计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曲目都浅显易懂。建議从那些最有名的作曲家的作品比如贝多芬,莫扎特,老柴之类开始,那些旋律比较容易吸引人。

我建议先听CD 1, 14, 20, 23, 26, 27, 28, 30,  ...


我听了CD 1,挺喜欢,
CD 20还没下载,跳过。
CD 20不太喜欢,感觉太急促,有点烦躁的感觉。
CD 26的交响乐很有气势,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7-2010 10:54: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ubuntuhk 于 1-7-2010 18:02 发表


我听了CD 1,挺喜欢,
CD 20还没下载,跳过。
CD 20不太喜欢,感觉太急促,有点烦躁的感觉。
CD 26的交响乐很有气势,喜欢。


20还没下载就烦躁了,当然“感觉太急促”啦
26是贝9啊,你真会挑,满汉全席都上了,再让你吃什么呢?要不试试21的小菜吧?

OK,我觉得,你还是先听27,28,这都是很典型的贝多芬。除此之外,他的所有交响曲都值得听,且都是不晦涩又耐听的,还有小提琴协奏曲,都很适合入门。

另外至于急促,这也是贝多芬很个性的一方面,那张CD里面也有很沉思的另外一部分,还是值得推荐让你继续听的。你喜欢的贝9也是有很急促的部分,好的艺术家善于利用一张一弛营造tension,然后再释放。而且贝多芬是非常具有雄性荷尔蒙的冲动同时又极强于理性的集合体,就像一个完美的调情高手,一下就能让人冲动,热血沸腾,却又不会自己盲目冲动单调蛮干,而是有张有弛不断变换姿势,展开多方面的立体攻势进行多点刺激,你在期待的时候他又换了新的花样,在温柔的时候不失力量,在猛烈的时候不会忘形,一步一步把你的情绪和期待积累到顶点再爆发,简直就是一个高潮发生器,谨慎使用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ubuntuhk + 50 OMG,看来喜欢老贝得悠着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7-2010 18:4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cello 的帖子

sorry,写错了,是CD14还没下载跳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7-2010 18:5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cello 的帖子

原来你这个推荐是有顺序的啊

那我回头再仔细听听CD14和CD20,可能这几天加班加得人有点烦躁,所以听不得急促的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7-2010 22:26:5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建议,最好事先对作曲家的生平有所了解,然后要是能把每个作品的创作年代和背景看一下就能容易理解了。

btw: 听老贝的确实得悠着点。不过音乐历来很主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听同样曲子,切身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ubuntuhk + 3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7-2010 23:0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 Fernando 的帖子

F兄有什么音乐鉴赏书籍推荐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7-2010 23:37:37 | 只看该作者
实在是太多啦~~ 要不你自己上书店翻一翻吧
这些书看电子版太没感觉了
短小精悍的就看傅雷的《傅雷谈音乐》,《与傅聪谈音乐》
我看过的基本,肖复兴的《音乐笔记》,还有《唱片里的世界》还有它的续集,挺有意思。
不过最好还是先看看xx音乐鉴赏,xx音乐赏析,xx音乐入门之类的,先有个总体概念比较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ubuntuhk + 3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3-7-2010 20:5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Fernando 的帖子

谢谢分享,有时候太多选择就不知道如何选择,不过如果有过来人指点一下就不用瞎折腾(虽然瞎折腾有时也是一种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5-7-2010 18:1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Fernando 的帖子

在dangdang上先买了这几本书,先补音乐课
      

商品名称所在仓库单品积分当当价优惠数量小计

听傅雷讲艺术广州194¥19.90(67折)金卡 减¥0.501¥19.40

听音乐——音乐欣赏教程(附光盘)广州577¥57.70(74折) 1¥57.70

音乐鉴赏(适用于非艺术类专业)广州235¥24.20(86折)金卡 减¥0.701¥23.50

西方音乐鉴赏语言广州287¥29.50(80折)金卡 减¥0.801¥28.7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5-7-2010 18:1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ubuntuhk 的帖子

在网上搜了一些关于古典音乐的介绍,发现西方古典音乐和宗教以及欧洲历史有密切关系,又勾起我对欧洲历史的兴趣,有的学了,慢慢来

豆瓣有一篇《听音乐》的书评写得不错,符合我这种乐盲背景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476154/
迟到的音乐课
2008-08-21 16:23:29   来自: 红心杀手
听音乐(插图第6版·增配套光盘)的评论   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

  迟到的音乐课
  
  对于我这样的70后们来说,一提起古典音乐就有点羞愧。我们从小全部的音乐修养就是一些流行歌曲、迪斯科舞曲、还有零零星星的轻音乐。对于古典音乐不但缺少机会接触,即使接触了也听不懂。也曾有一段时间特别想补补课,但是一无好老师,二没好教材,渐渐地也就淡漠了。只有坐在宾馆的马桶上,才能偶尔听到头顶上响起莫扎特的小夜曲,不过随着 "哗啦"一声水响,这点可怜的古典音乐熏陶也中断了。原来不懂古典音乐也照样能过日子。
  
  当这本大部头的《听音乐》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恨不得时光倒流30年。我小时买的最贵的一本书,是一本写给中小学生的音乐启蒙教材。看着蝌蚪一样的五线谱,我恨不能跳进家门前的池塘,把老青蛙都抓来给我当老师。想不到,如今老师就在眼前了。
  
  《听音乐》是西方音乐欣赏的一本经典教材,至今已经7次再版,中文版是根据第6版翻译的。这本书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混沌问题搞明白。而复杂和混沌,是我们欣赏古典音乐遇到的最大的障碍。
  
  为什么音乐需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们听什么就是什么,那些音乐本身会在他们头脑里做出解释。而年纪稍大就不行了,白纸已经被画满,不再接受未归类的东西,换句话说,需要从音乐听出意义。
  
  我依然记得我第一次听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时候。那时得以在双卡录音机上,偷偷把语文老师的正版磁带翻录下来。当李德伦的指挥棒一挥,我仿佛一下子全听懂了,因为我一边听一边把音符还原成画面。我联想到我家门口的河,河岸上随风招摇的苜蓿,一个白衣少女款款向我走来……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我拉着这白衣少女的手跑啊跑啊,终于躲到了一个大树洞里,盼着暴风雨不要停不要停。但是终于雨过天晴,彩虹在天空浮现,我们一起唱起了感恩的旋律……如果贝多芬地下有知,知道我这样理解他的音乐,不知道会不会气得从国家大剧院爬出来。我就这样硬生生把一部《田园》听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而《听音乐》这本书告诉我们,音乐就是音乐,它其实跟画面感、跟故事性没有多少关系。想听懂音乐,没有捷径,最好就是把音乐的各个要素和各个流派一一解剖开来。这本书每一章节后,都附有音乐录音,为此英文版单独出售8张CD,售价150美元一套。而中文版显然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现实,一张 DVD搞定,而且价格包含在书价之中。用句电视购物的台词来说,实在太超值了。
  
  若干年前,我去听一场音乐会,身边一家三口对舞台上的乐器发生了兴趣。女的指着低音提琴说:"看看,人家的大提琴多高,有1米8吧。"男的说:"可不是,将来让咱孩子练这个算了,发大水还能当船使。"
  
  看完《听音乐》,并不能保证你从此能够听懂古典音乐,但至少你不会在孩子面前闹这样的笑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6-2-2025 08:51 , Processed in 0.074672 second(s), 4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