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237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南十字星照耀下的日子20-2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0-11-2003 15:2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二十. 中国之夜<br>
<br>
出国的人都是很爱国的。也只有身在国外才体会到“爱国”这两个字真正的涵义。虽然在国内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这样那样的牢骚,但到了国外,面对外人,才感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对我们这些游子来说是多么地重要。不仅是我们这些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人,连那些海外移民的第二代,说起中国也不由自主地会流露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是啊!无论我们的国籍是什么,无论我们长在哪里,我们永远也改变不了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br>
MBA的学习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制造工厂和最有潜力发展的市场自然得到了大家的关注。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向大家介绍中国,决定组织一个名为“中国之夜”的主题演讲。<br>
给老外们讲什么呢?一帮华裔同学聚在一起讨论了好几次,最后决定了三个主题: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市场,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我们还特地安排了几位海外华裔同学介绍海外华人的习俗。台湾也被作为特别的章节安排在“中国的市场”部分作重点介绍。听说我们有这样的活动,南斯拉夫人彼得热心地发来Email毛遂自荐说愿意谈谈他在中国工作时的体会。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议,让老外来谈谈他们眼中的中国。于是又邀请了在中国有分公司的印度人赞来讲一讲他与中国人做生意的经历。<br>
在各自准备演讲用的幻灯片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发觉台湾同学柏文的幻灯片里这样介绍台湾:“台湾是世界第十四大出口贸易国(Country)。”“不行,你不能把台湾称为是一个国家。”我坚决地要求他修改。对于我的固执他有点不满,本来这就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争论起来。香港来的荘森和新加坡来的乔纳森都过来打圆场,最后还是把那些有争议的话给删除了。因为虽然我们有不同的政见,但我们都相信只有一个中国!在外人面前,我们应该显示我们华人的团结,不要因内部的分歧而被他人看轻了。或许这就是埋藏在我们心中的爱国热情吧!<br>
早一个星期就贴出了活动的告示,我用大红的底色配上手拿“福”字的传统中国娃娃形象作为海报,突出了浓浓地喜庆气氛。放在MBA办公室前台的报名表渐渐地被一个个签字所填满。<br>
到了晚会的那一天,作为主持人的我特地穿了一件大红色的唐装。同学们都来了,挤满了教室,比我们最初料想的还要多。面对大屏幕上映出的巨型龙的图案,一下子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感,是啊,我是在代表我的祖国!<br>
我们一个个地上台,从传统儒家的中庸孝道讲到上海浦东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用一张张幻灯片展示了一个立体的中国。乔纳森讲述了居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海外华人的风俗习惯以及与内地的联系。他动情地讲到:“虽然我们是生长在海外,有自己的国家。但说起中国,我们还是感到由衷的亲切。共同的风俗把我们间的距离拉近,共同的肤色让我们记住我们都是龙的传人。”<br>
赞的演讲也非常吸引人。他讲述了在中国开公司时为起一个琅琅上口的中文名字而苦恼了数月的经历。当说到与中国商人做生意必须注重培养人际关系时,他举例曾为了拿订单在中国客户单位里陪他们打乒乓的故事。在座的人们都听得放声大笑。<br>
一个多小时的演讲非常成功。台下的老外们听得都很仔细,有的还认真地做着笔记。演讲结束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接受礼物,如何平衡中国公司内的种种关系等。看得出,很多人都有准备或计划与中国做生意。<br>
作为活动的一部分,会后我们来到学校附近的一家中餐馆聚餐。老外们都非常喜爱中国菜。从他们娴熟地使用筷子就可以看出他们是中餐馆的常客了。只是苦于语言交流的障碍,他们自己看菜单点来点去就只有酸辣汤,古老肉那几种菜的。这次我们事先商量着让他们尝试全新的传统中国北方菜。果然受到了很好的反响,几乎每个桌子上都是空盘成叠,没有一点剩下的东西。<br>“China”,“China”,看到众多老外带着几分的醉意反复唠叨着这个单词,心中的自豪感又一次油然而生。<br>
<br>
<br>
二十一. 猎人谷品酒<br>
<br>
位于悉尼西北一百多公里处的猎人谷是悉尼近郊的一个著名旅游胜地,他以其座落在山谷中的近百家酿酒厂和漫山遍野的葡萄园闻名遐尔。据说百年以前,这里是野生动物和猎人的天下,猎人谷因此得名。后来,人们从保护生态出发禁止狩猎,大面积种植葡萄了。猎人谷的造酒业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与南澳大利亚州的巴罗萨村被公认为澳洲的两大葡萄酒生产基地。它的酒产量虽然只占全国产量的5%,但却是质量最佳的5%。<br>
忙里偷闲与几个华裔同学一起租了辆四驱的越野吉普前往品酒。一路欢畅,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旅程,终于驶进了猎人谷的地界。由于是冬季,山谷里没有了春日里蓬勃向上的盎然生机,也没有夏日的纷乱和喧闹,四周静悄悄的。葡萄早已摘完,只有空荡荡的葡萄架漫山遍野一望无际,想象得出丰收时紫红色的葡萄挂满青色葡萄树的那番动人景象。散布在山谷里的丰盛的草地牧场不时在车窗外闪过,一头头肥硕的奶牛在太阳底下悠闲地散步吃草,为山谷增添了一些生命的气息。<br>
由于出发得晚,到达时已近正午。便按图索引径直开到一家著名的餐馆前。这是家很宽敞的饭店,靠墙一人多高的储物架上一格一格地存放着各种各样的葡萄酒供客人挑选。与所看到图片上的人气鼎沸不同,餐馆里冷冷清清的。除了我们之外,只有一对老夫妇做在墙角细细地品着酒。<br>
打开菜单,看到标列着各种各样的品酒套餐,有红葡萄酒套餐,白葡萄酒套餐以及混色酒套餐等种类,各种类都配以不同的食物。服务生按照我们点的种类先给我们每人面前铺上一张画满圆圈的白纸。仔细一看,原来是标志着品酒的顺序,上色拉时应该喝哪种酒,上牛排时哪种,喝汤时哪种,都一一标明。接着服务生又端来了酒杯和酒,把酒杯放在一个个圆圈里照顺序斟上酒。我已经等不及了,乘他们都忙碌着拍照片,偷偷端起酒来抿上一小口,咂吧着嘴唇品着味道,觉得不过瘾,又端起另一杯喝上一大口。<br>
上菜了,服务生还是按照顺序把菜指定的圆圈里。乔纳森他们几个都矜持地吃一小口菜品一小口酒。可我吃着吃着就吃混了。分不清应该是哪种食物配哪种酒。索性放开肚子连酒带菜一起消灭。站起身来拍拍肚子摇晃着身体,让在胃里的酒和食物充分混合,自由搭配。<br>
吃完饭驱车来到了一家大酒厂,底楼大厅的柜台前早已有一些游客站在那里品酒。酒保是一个长着只大酒糟鼻子的小老头,他一边挺着大肚子往大家面前的酒杯里倒酒,一边大声吆喝介绍着所倒酒的味道和特色。我也要了个杯子学着旁人的模样举杯对着亮光处观其色泽,再将杯子摇晃几下,闻酒的味道,最后才喝进口中含在嘴里细细体味,再用矿泉水漱口品下一种。可能是嫌酒不够好的缘故,台湾来的罗伯特每次只是含一小口在嘴里转一圈便吐掉了。我却是来者不拒,老头给我倒多少我就喝多少。转眼已经四五杯下肚了。乔纳森拉拉我的衣角提醒道:“喂,兄弟,省着点,后面还有好多酒厂要去呢。”老头还在那里讲述着酒经,什么自然雨水浇灌还是地下喷灌的区别,什么储酒木桶的等级,侃得我们晕晕乎乎的,结果白喝了那么多酒还是一瓶也没有买便退了出来。想想多少有点不好意思。<br>
又驱车来到了另一家酒厂,与刚才那家相比,这家换了个美貌的女郎在做酒保,酒厂后门开出去是一片绿色的原野,屋檐下散乱地放着几张桌椅,两个老头正手捧酒杯聊得起劲,美女美酒加美景,当然是令人流连忘返的了。<br>
踏上楼梯转到二楼,一个巨大的酒吧映入眼帘。与其说是酒吧,或许称之为酒窖更为贴切些。除了中间摆放着长条的木制桌椅外,两边十几米高的木架上横放着一只只直径都有一米多的橡木桶。据说这个酒厂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想象着每年二,三月丰收的季节人们聚集到这里来开派对,拧开木桶的龙头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br>
猎人谷中不仅有酿酒厂,还有巧克力厂(想必是做酒心巧克力闻名的)。应同行几个女孩的强烈要求,我们也顺道去参观了巧克力陈列室。那是一间只有二十几平方米的小屋,从外面看一点没有什么特别之出,但走进去一下子便被琳琅满目的各种巧克力制品所吸引了,屋子里到处摆放着巧克力,有各种颜色各种配料的,也有各种形状的。小巧玲珑包装考究,祖明的女友一下子买了一大包,祖明哭丧着脸埋怨着没有钱买酒了。<br>
踏上归程已是夜幕降临时。一车的人都喝得醉醺醺的了。祖明早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我却是不敢大意,生怕开车的乔纳森也打瞌睡,一路陪他聊着天,和他讲着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说着说着我的眼皮也开始打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br>
唉!还是有点喝多了。<br>
<br>
<br>
二十二. 澳洲的老人们<br>
<br>
如果说美国是年轻人的乐园,那么澳洲则可以算得上是老年人的天堂了。澳洲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老年人退休时能拿到一笔丰厚的退休金。如果有自己的房子,那么用退休金就足够安度余生,甚至每年还有余额能够外出旅游。老人们所享受的社会福利也非常好,人手一张优惠卡,出门以及购物都可以享受折扣。澳洲的冬暖夏凉的天气更适合老年人居住,经常看到老人们在海边漫步或沐浴在阳光下悠闲地打着门球。然而澳洲老人们的晚年却也是寂寞的。在街上抱着孙儿散步的一定是那些从中国过来给自己儿女带小孩的中国老人们。也很少有看到过一家老小澳洲人外出购物或郊游的。老人们与孩子分居着,过着自己孤单的晚年生活。<br>
住的地方对面楼里住着一对老夫妇。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们的儿女来看过他们。每天清晨老夫妇很早便起床开始浇花打扫房间忙碌,到了下午太阳照过来时就一人搬一个椅子坐到阳台上晒太阳。他们总是垂着头一动不动地坐着,在阳光下象两尊泥塑一般。也不互相搭话。或许说了一辈子话都已说完了吧。偶尔也看到他们外出散步,望着他们相互扶持蹒跚着走在夕阳下的身影,从心里为他们感到一丝凄凉。<br>
楼里还有一个匈牙利的老头,又瘦又高,长得象一根竹竿似的。天好的时候总爱把他的那些衣服和被子搬到院子里晒。挂好了衣服并不回屋,而是围着晾衣架踱方步,仿佛想把自己也晒一晒。看到有人去晾衣服,他总是和蔼地打招呼,期待着有人能与他聊聊天。那日和他聊了几句,他的话匣子一打开便关不住了。他说他来澳洲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孩子住在墨尔本,工作繁忙一年只能来看他几次。退休以后他也曾想到过回匈牙利,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我喜欢这里得太阳。”老人反反复复地唠叨着这句话。<br>
澳洲的老人们也非常懂得享受生活。那天上午我嫌学校太吵捧了一大堆书到附近的咖啡馆里复习功课。才坐下没有多久推门进来个老太太。佝偻着背脸上皱纹密布看不出有多少岁数了。她要了咖啡和蛋糕找了个有阳光的地方坐下来。一边戴上老花眼镜读着报纸,一边拿起小勺小心地撇起蛋糕上的奶油放进那早已没有了牙齿的嘴巴里细细地品味着。和着咖啡馆里柔和的背景音乐用脚轻轻地打着拍子,一番悠闲的模样。<br>
有时候在想,或许澳洲的老人们并不感到寂寞。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也是他们文化的一个部分。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离开父母开始自己的生活,当把他们自己的儿女抚养成人目送着他们踏上社会后,他们也并不再指望儿女们再天天回到他们的身边。在为自己的儿女开始新生活而感到欣慰的同时,他们也坦然地开始着自己的新生活。<br>
其实真正寂寞的或许是我们这些新移民的父母。在他们的观念中早已经根深蒂固了儿孙满堂的观念。虽然不像旧时代的人们那样期望“养儿防老”,但依然期盼着孩儿能在自己的身边尽孝。虽然孩儿在海外的经历给他们增添了不少新鲜的故事和话题,但亲人的远离却给他们带来了无法言喻的孤独。<br>
每次打电话回家除了问好总觉得没有什么话好讲,而母亲在电话的那头却总爱唠唠叨叨地说上许多,无非是邻家的孩子结婚了,同事的孩子下海了之类的琐事。想象着母亲在她的那些老姐妹面前也一定是天天在这样地唠叨着我在海外的故事。来了这半年多母亲已碌碌续续给我写来了五六封信,我却借口学习繁忙只是每周给她打个电话。她总是期待着听我描述这里的生活,听完了总要说一句:“那就好,只要你在澳洲过得开心。”是啊!只要孩儿在异乡能过得开心,我们的父母们宁愿忍受着寂寞和孤独。当他们的同龄人们都乐呵呵地抱着孙子孙女颐享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之时,他们却还要经历孩儿远离的思念之苦。一想到此,便从心里感到内疚。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实在欠得太多太多了。<br>
年迈的母亲啊,你能原谅孩儿不能陪伴在你身旁尽一份孝心吗?你能理解孩儿闯荡四方的志向吗?<br>
<br>
<br>
二十三. 人在旅途<br>
<br>
湿衣服已经全部换下了,但头发还没有干透。刚喝下一杯热咖啡,身上总算有了一丝暖意。<br>
“啊―――嚏――”,又打喷嚏了。<br>
“千万不能感冒,千万不能感冒!”我对自己说。还要为明天的Presentation熬夜,后天还有考试。这要紧关头不能生病的。<br>
外面还在下雨。悉尼的天气就是这样多变。早上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就乌云密布了。到傍晚淅淅沥沥地开始下雨。本想等到雨下得小一点再回家。可是雨却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的迹象。只好从更衣箱里找出把已搁置多时的破伞,咬咬牙冲入茫茫的夜色中。那把伞骨已断了一半的破伞在大风雨中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又要照顾到背包里的电脑,没走多远人就已经被淋得湿透了。路灯的照明在大雨中显得愈发昏暗。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踏在水塘里,鞋袜也全部进水了。湿漉漉地走起来愈发不舒服。<br>
不时有打着大灯的小汽车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路上早已没有行人,只有我还在与风雨搏斗着艰难地前行。刹那间忽然有种异样的感觉,觉得自己并不属于这个世界。周围的一切都离我那么地遥远。我是谁?我在这里干什么?我要到哪里去?<br>
短短十几分钟的路程几乎花了平时一倍的时间才到家。点亮屋里所有的灯,打开音响放上我最爱听的唱片把音量开到了最大。妄图用歌声和光明驱赶去我心中的空虚。<br>
人在旅途总是寂寞的,在忙过以后空下来一个人的时候,更在象现在这样绵绵的雨夜。虽然在出国之前就早已把要面临的困难反复地想了多少遍,但真当寂寞来临的时候,才知道要做到坚强原来是那么地不容易。有时候人会变得很脆弱很敏感,为了一点点事就恼怒发脾气,事后想想却真的是非常小的一点事情。<br>
想家了,想有一个避风的港湾,想有一个爱我的女人。男人其实有时候比女人更脆弱更需要精神的寄托。很羡慕那些夫妻双双一起过来的移友们。至少他们回到家里能有一个人去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悲伤,至少他们在外面拼搏的时候知道有一个爱他的人会站在窗口期待他的归来。<br>
早在一个人踏上旅程时就知道将会是一条长长的孤独的路。人在旅途也会遇到很多浪漫的故事。但偶遇在客栈的结局终会是分道扬镳相互祝福着各奔前程。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年纪越大就越怕付出了没有回报。不再象年轻的时候那样会冲动地去爱,哪怕知道会遍体鳞伤也义无反顾。愈是不愿意付出就愈是没有结果,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中。<br>
人在旅途看得到许许多多新奇的事物,也体验着各种各样新奇的经历。然而,当我们决定追求一样事物的时候,势必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其他的抉择。当选择了追求事业,追求梦想的时候,同时我也放弃了很多。<br>
一个人细细咀嚼着这份寂寞的滋味。我知道,这也是在旅途中所经历的人生的一部分。有人说人生就像是一串念珠,幸福并不是贯穿我们所有情感的丝线,而是与贫寒、痛苦、嫉妒、富裕、失意、愤怒等掺杂在一起的珠子,无论是什么样的感觉,都是我们纵横一生所得到的可贵经历,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这每一种体会。<br>
<br>
“啊―――嚏――”,看来我还是感冒了。<br>
<br>
<br>
二十四. 在雾中<br>
<br>
清晨大雾。<br>
四周全笼罩在浓浓的雾气中,几十米外的房屋就已是一片模糊了。更远处的草地完全消失在白茫茫的大雾中。悉尼很少有这样大雾的。<br>
独自一人背着大书包吭哧吭哧地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组里的那几个鬼佬总喜欢一大早开会,害得我也不能睡懒觉。<br>
时间还早,路上行人稀少,偶尔有一两辆亮着大探灯的小汽车缓缓地从身边驶过。小鸟们依然在不知疲倦地鸣叫着,在宁静的清晨显得格外嘹亮。每每走在这条路上,总爱放慢脚步享受一下这份悠闲和恬静,在国内匆忙喧杂的城市中是无论如何没有这样的感觉的。<br>
很快第二学期又要过去了,几乎一半的课程已经结束。在充分体会异国人生的同时也不得不逐渐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但每每想到这个问题就不由得感到迷茫。<br>
悉尼是个多元文化的城市,走在街头你可以看到各种肤色来自各种国家的人群。大家在同一屋檐下和平共处。然而在这种和平的背后却是各种族的相对独立性。华人有自己的会馆和唐人街,日本人有自己的互助社团,欧洲人有自己的教会。虽然大家也串门,但更多的是与自己同种族的人在一起。北悉尼是日本人聚积的地方,好士围区是香港人人的天下,上海人大都在艾士菲区,罗克代尔区则是中东人出没的地方。共同的文化背景早已经给每个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种保持种族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也是澳洲所提倡的。和平共处本身就是澳洲多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和而不同。在澳洲这个复杂的移民国家必不可缺的正是这种求同存异、友善待人的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既不感到有背井离乡的感觉,又可以尽情体会各种异国的风情。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你会一下子感到自己的平凡和渺小。<br>
有人说从上海到悉尼就象从城里到了乡下,事实上那是指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大城市来的人习惯了喧闹的都市生活,对西方人的那种崇尚自然,反朴归真的生活总有点不适应的。其实从思想上, 我觉得自己是从乡下到了城里。自从到了这里,我开始逐渐地懂得如何客观地去看待每一件事。看到各种族的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生活方式,懂得更加成熟地丛不同视角去思考问题,去看待自己的生活方式。<br>
正如钱宁在《留学美国》一书中所说的,我们从小生长在一个社会里,很自然地会将那个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尽管我们可能喜欢或不喜欢某些东西,但对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几乎是从不会怀疑的——一切本该如此。 但是,有一天,当我们进入另一个社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同样正常地生活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困惑和震惊。于是,我们对自己社会中的一切所保持着的简单而坚定的信念便开始渗入一丝怀疑。 这也许是许多中国人到了海外后最深刻也是最复杂的感受了。<br>
我们的思维不自觉地被自己的社会存在所局限,并进一步被自己的文化传统所局限。就像人类的思维无法摆脱人类自身存在的局限一样,我们也很难真正超越这种社会和文化的局限。因此,只有当我们走出自己的社会,见到另一个不同的社会时,我们才有可能领悟到自己意识的局限。 <br>
然而看得越多,想得越多,就越对前途感到迷茫。就象一个农民怀揣着多年的积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了县城。却发觉原来自己当年的梦想是多么地狭隘。<br>
县城之外还有省城,还有首都。县城真的是我想渡过下半辈子的地方吗?<br>
县城里的悠闲的生活令人留恋,是不是应该留在县城里为将来享受这样的生活而继续拼搏呢?<br>
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要不要凭自己在县城里学到的东西回村里去办企业呢?<br>
县城外面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继续漂泊的生涯去省城去首都看一看如何呢? <br>
城里人会把我当成是他们的一部分吗?<br>
家乡的人还会把我当亲人吗?<br>
<br>
已渐渐接近目的地了。太阳正缓缓升起,雾也渐渐地开始在散去,四周的景色变得清晰起来。<br>
但我却,<br>
依然感到迷茫。<br>
<br>
(第三部完)<br>

[[i] 本帖最后由 jessie_he8021 于 10-9-2008 19:48 编辑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13-12-2003 11:58:33 | 只看该作者

Re:[原创]南十字星照耀下的日子20-24

有一天,当我们进入另一个社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同样正常地生活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困惑和震惊。于是,我们对自己社会中的一切所保持着的简单而坚定的信念便开始渗入一丝怀疑。 这也许是许多中国人到了海外后最深刻也是最复杂的感受了。<br>
<br>
我们的思维不自觉地被自己的社会存在所局限,并进一步被自己的文化传统所局限。就像人类的思维无法摆脱人类自身存在的局限一样,我们也很难真正超越这种社会和文化的局限。因此,只有当我们走出自己的社会,见到另一个不同的社会时,我们才有可能领悟到自己意识的局限。 <br>
<br>
然而看得越多,想得越多,就越对前途感到迷茫。就象一个农民怀揣着多年的积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了县城。却发觉原来自己当年的梦想是多么地狭隘。<br>
<br>
县城之外还有省城,还有首都。县城真的是我想渡过下半辈子的地方吗?<br>
<br>
县城里的悠闲的生活令人留恋,是不是应该留在县城里为将来享受这样的生活而继续拼搏呢?<br>
<br>
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要不要凭自己在县城里学到的东西回村里去办企业呢?<br>
<br>
县城外面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继续漂泊的生涯去省城去首都看一看如何呢?<br><br>
城里人会把我当成是他们的一部分吗?<br>
<br>
家乡的人还会把我当亲人吗?<br>
<br>
已渐渐接近目的地了。太阳正缓缓升起,雾也渐渐地开始在散去,四周的景色变得清晰起来。<br>
但我却,<br>
依然感到迷茫。<br>
<br>
<br>
<br>
: 现在还迷茫吗? 有新的心得了吗?<br>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0-3-2004 20:15:17 | 只看该作者

Re:[原创]南十字星照耀下的日子20-24

强大的国家让人自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1-3-2004 09:37:09 | 只看该作者

Re:[原创]南十字星照耀下的日子20-24

早晨一口气读完1-24,好文章。内容精彩,文笔干练流畅!真好!才子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5-11-2007 18:20:1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真正寂寞的或许是我们这些新移民的父母。在他们的观念中早已经根深蒂固了儿孙满堂的观念。虽然不像旧时代的人们那样期望“养儿防老”,但依然期盼着孩儿能在自己的身边尽孝。虽然孩儿在海外的经历给他们增添了不少新鲜的故事和话题,但亲人的远离却给他们带来了无法言喻的孤独"
"悉尼是个多元文化的城市,走在街头你可以看到各种肤色来自各种国家的人群。大家在同一屋檐下和平共处。然而在这种和平的背后却是各种族的相对独立性。华人有自己的会馆和唐人街,日本人有自己的互助社团,欧洲人有自己的教会。虽然大家也串门,但更多的是与自己同种族的人在一起。北悉尼是日本人聚积的地方,好士围区是香港人人的天下,上海人大都在艾士菲区,罗克代尔区则是中东人出没的地方。共同的文化背景早已经给每个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种保持种族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也是澳洲所提倡的。和平共处本身就是澳洲多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和而不同。在澳洲这个复杂的移民国家必不可缺的正是这种求同存异、友善待人的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既不感到有背井离乡的感觉,又可以尽情体会各种异国的风情。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你会一下子感到自己的平凡和渺小。
有人说从上海到悉尼就象从城里到了乡下,事实上那是指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大城市来的人习惯了喧闹的都市生活,对西方人的那种崇尚自然,反朴归真的生活总有点不适应的。其实从思想上, 我觉得自己是从乡下到了城里。自从到了这里,我开始逐渐地懂得如何客观地去看待每一件事。看到各种族的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生活方式,懂得更加成熟地丛不同视角去思考问题,去看待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如钱宁在《留学美国》一书中所说的,我们从小生长在一个社会里,很自然地会将那个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尽管我们可能喜欢或不喜欢某些东西,但对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几乎是从不会怀疑的——一切本该如此。 但是,有一天,当我们进入另一个社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同样正常地生活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困惑和震惊。于是,我们对自己社会中的一切所保持着的简单而坚定的信念便开始渗入一丝怀疑。 这也许是许多中国人到了海外后最深刻也是最复杂的感受了。
我们的思维不自觉地被自己的社会存在所局限,并进一步被自己的文化传统所局限。就像人类的思维无法摆脱人类自身存在的局限一样,我们也很难真正超越这种社会和文化的局限。因此,只有当我们走出自己的社会,见到另一个不同的社会时,我们才有可能领悟到自己意识的局限。
然而看得越多,想得越多,就越对前途感到迷茫。就象一个农民怀揣着多年的积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了县城。却发觉原来自己当年的梦想是多么地狭隘。
县城之外还有省城,还有首都。县城真的是我想渡过下半辈子的地方吗?
县城里的悠闲的生活令人留恋,是不是应该留在县城里为将来享受这样的生活而继续拼搏呢?
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要不要凭自己在县城里学到的东西回村里去办企业呢?
县城外面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继续漂泊的生涯去省城去首都看一看如何呢?
城里人会把我当成是他们的一部分吗?
家乡的人还会把我当亲人吗?

已渐渐接近目的地了。太阳正缓缓升起,雾也渐渐地开始在散去,四周的景色变得清晰起来。
但我却,
依然感到迷茫。"

  看到这最初的迷茫,和现在的老大卫,就知道迷雾终究会散去,太阳会照常升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3-11-2007 18:15:48 | 只看该作者

你无须祈求原谅!

每次打电话回家除了问好总觉得没有什么话好讲,而母亲在电话的那头却总爱唠唠叨叨地说上许多,无非是邻家的孩子结婚了,同事的孩子下海了之类的琐事。想象着母亲在她的那些老姐妹面前也一定是天天在这样地唠叨着我在海外的故事。来了这半年多母亲已碌碌续续给我写来了五六封信,我却借口学习繁忙只是每周给她打个电话。她总是期待着听我描述这里的生活,听完了总要说一句:“那就好,只要你在澳洲过得开心。”是啊!只要孩儿在异乡能过得开心,我们的父母们宁愿忍受着寂寞和孤独。当他们的同龄人们都乐呵呵地抱着孙子孙女颐享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之时,他们却还要经历孩儿远离的思念之苦。一想到此,便从心里感到内疚。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实在欠得太多太多了。
年迈的母亲啊,你能原谅孩儿不能陪伴在你身旁尽一份孝心吗?你能理解孩儿闯荡四方的志向吗?

孩子!-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算年龄我已是你的父辈了,我的女儿也在悉尼闯荡着呢。你无须祈求父母的原谅,我们这辈是从“上山下乡”和“文化大革命”里锻炼出来的,早已把“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视为己任,寂寞与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只要你们过得开心,我们足矣!我常对女儿说:"有高兴的事打个电话发个E-mail回来,让我们亦能分享分享,这就让我们觉得非常非常满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3-11-2007 18:23:46 | 只看该作者
孩子!-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算年龄我已是你的父辈了,我的女儿也在悉尼闯荡着呢。你无须祈求父母的原谅,我们这辈是从“上山下乡”和“文化大革命”里锻炼出来的,早已把“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视为己任,寂寞与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只要你们过得开心,我们足矣!我常对女儿说:"有高兴的事打个电话发个E-mail回来,让我们亦能分享分享,这就让我们觉得非常非常满足了。”




谢谢你这么说
可以父母都老起来了 70多了 将来80几
很多是独子
难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9-3-2008 13:54:28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即将出门到澳洲去,对于亲情的不舍,让人感觉非常复杂。不过, 还是得走,过几年安定下来让父母过来住一段时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30-12-2024 19:48 , Processed in 0.01830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