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328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历分享] [原创]南十字星照耀下的日子 1-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0-11-2003 15:1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序――踏上行程<br>
<br>
夜幕早已降临了,一辆七人座的富利卡小车飞驰在通往浦东国际机场的高速公路上。车里坐着老爸老妈,两个特地来送行的好兄弟,还有我和我的那两只特大号的行李箱。<br>
大家都没有说话。我默默地望着窗外那熟悉的建筑物一排排地倒向身后。终于要走了,此刻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就象小时候用一周的积蓄买了根棒棒糖,放在嘴里之前却在踌躇,生怕吃进去味道不好会后悔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br>
机场检查得很松,什么光盘外汇都没有盘问,但对行李重量却管得很紧。还好早已经通过朋友打通了关节,总算得以顺利放行。父母亲送我到入口处,不能再进去了。没有象在网上曾经看到别人描述得那样抱头痛哭着说再见的场面。就好象平时去出差一样与他们拥抱一下,朝他们挥了挥手就往里走。填完入境卡进关之前再回头看去,他们还相互扶持着在目送我。<br>
在空空荡荡的候机大厅里,感到一种无名的寂寞。掏出手机来按下一个个熟悉的号码找人聊天。拨通了一个相熟的朋友,其实已经都道过别了,但我还是唠叨着想再说几句。她本来想来送我的,但被我拒绝了。说着说着她突然抽泣起来。直到这时才突然感到鼻子有些酸酸的。<br>
人生就象在玩杂技,我们不断地把家庭,事业,爱情,健康和理想五个小球抛向空中,又接住再抛起。五个球都是水晶做的,我们小心地保持平衡,重复着这个高难度的动作,不让任何一个球落地,因为落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出国是我多年以来的理想,也是我追求梦想的道路。但当我把这个小水晶球高高抛起的时候,我还有暇顾及其他的四个小球吗?<br>
广播响起,开始登机了。可能是由于周末航班的缘故吧,搭乘的人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都是去探亲的吧!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愿我的父母也能早日成为庞大探亲队伍中的一员。也有几个象我一样剃着板刷头背着大登山包满脸坚毅而又迷茫的年轻人。一看就是新移民的模样。本来想过去和他们握握手,但进了飞机看大家找座放行李乱成一团,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br>
为了等两个迟到的乘客,飞机在停机坪上等了有半个多小时。终于缓缓地驶入了跑道。开始加速,再加速,轰鸣中机头被拉起,呼啸着冲入了茫茫夜空之中。我把脸贴在舷窗上,留恋地最后看一眼那灯火通明的上海滩,那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br>
飞机很快进入了平飞的状态,空中小姐们开始忙碌。一边吃着宵夜,一边看着无聊的录像打发时光。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夜。不知是哪位老先生又按下了服务铃。空中小姐匆匆地跑过来,和缓但又略带训斥地小声关照着:“没有事情别再按铃了,记住了吗?”不知为什么,这次航班上的东航小姐又老又凶。<br>
澳洲的女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呢?但愿不会象机上的空中小姐那样又老又凶……我迷迷糊糊地想着渐渐地睡着了。<br>
一觉醒来已经是早上了,拉开遮窗板刺眼的阳光立刻洒进的机舱中。吃完早饭空中小姐开始发入境卡了。根据网友们的经验,我老老实实地在携带物品一栏里钩下了药物,食品和大额现金三项。又热情地帮助周围的老先生老太太们填了五六张卡,忙得不亦乐乎。<br>
飞机已经在悉尼的上空盘旋了,从舷窗望下去,碧波荡漾的大海和大片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和绿地令人神往。<br>
等飞机停稳第一个冲出了机舱,大跨步地走在前面。出关检查一点麻烦都没有碰到。向海关官员解释了一下带着茶叶和常规药品,他让我去填了张入境大额现金携带表,就把我引到了几台大机器前。把行李拿进去过一过就全部OK放行了。回头看去那些不懂英语的老人们却无奈地被拦在人工通道前一件件地打开行李检查。<br>
往前走几步转过屏障发觉自己已经来到了迎客通道上。早已等候的好友老王举着相机及时拍下了我穿西装系领带足蹬耐克鞋肩背登山包的飒爽英姿。<br>
终于踏上澳洲的土地了!眼前浮现起美国电视剧《根》中那个老黑人向他的孙子讲述他孤身一人初到美国拓荒的情景。<br>
悉尼,我来了!!<br>
<br>
<br>
一.初来乍到<br>
<br>
从中国过来的人一下飞机第一印象一定是蓝天白云。这里的天出奇的蓝,空气也非常干净。让我这样在上海灰尘飞扬的环境中待了三十年的人感到一下子象进了无菌房一样地畅快。难怪有很多在澳洲待了久的人一回中国就生病,习惯了无菌的生活抵抗力都下降了。悉尼的气候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昼夜的温差很大。晚上非常凉爽,冷得要盖被子。到了白天阳光照射下热得要命,由于臭氧层薄的缘故紫外线很厉害。才来不久已经晒得象黑炭了。<br>
和我以前想得不同,悉尼的中心城区很小,只有方圆四,五平方公里大小。但铁路线很多也很长,沿铁路线分布着一个个小镇,每个车站间也就大概相隔两公里左右。最远的镇大概离中心城区有二十多站三十多公里。大的镇都有一个购物中心。里面有大型超市,还有服装店,菜场和酒水店。不是很大,但基本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了。整个悉尼还分布着六七家大型的超级购物中心。有四,五层,数万平方米。<br>
老外们爱周末或购物日(星期四,只有这天商店开到晚上,平时都是五点就关门了)开车去超级购物中心买上一周所用。不过我觉得最便宜还是在中国人开的街头的小杂货店里买东西,特别是日常用品以及调味品,又经济又方便。这里只要你想得到的中国货就能看得到的,别说是香菇木耳这样的大路货,连上海人用的黄豆酱油镇江香醋都很容易就能找到。东西也不贵,一个人自己做着吃一星期四十澳元已经很丰盛了,有鱼有肉有水果。不过如果不会做菜那开销就大了,在外面吃一顿盖浇饭至少要六七块,而且味道还不怎么样。<br>
这里的房子很贵。两室一厅每周的租金在150-250AUD之间(不带家具)。根据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都是与人分租的。一方面因为是租金问题,另一方面互相间也好有个照应。有些留学生甚至四五人住一套,就当是住宿舍,也不错的。<br>
来的第二天就由朋友作陪,花了半天的时间就办好了手机开通,税号登记,银行开户等手续,真的很方便。说实话,直到现在也不觉得是到了国外。总的感觉和在上海差不多,就是这里人少一点,绿色多一点。到处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脸,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办各种手续,基本上说中国话都能通用,有些地方甚至连上海话都通用的。据说很多澳洲人都不喜欢悉尼,觉得悉尼就象世界上的许许多多国际化大都市一样,外国人多,生活节奏快,人与人的关系冷漠,已经渐渐失去澳洲文化的淳朴本色了。一个澳大利亚朋友从其他城市过来,惊讶地告诉我说她来了一星期只听到三回纯澳洲本地的口音,感叹悉尼再下去已不再是澳洲的悉尼了。不过我还是很欣赏悉尼的氛围。走在街上,各式各样的人种与你擦肩而过,各式各样的服饰令你目不暇接。无论你穿什么,也无论你做什么,别人都不会象看怪物一样注视你,也不会表现出异常的好奇。更令我感动的是,在繁忙的人群中你还时不时地会发现几只鸽子穿梭着觅食。在各处绿地里,甚至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鸟类悠闲自得地散步。<br>
这就是悉尼,各种人群和平共处,人与自然和平共处。悉尼用她那独有的宽容迎接着到来的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br>
<br>
<br>
二.悉尼一日游(上)<br>
<br>
乘火车到市中心的马丁广场下,开始了在悉尼的观光历程。马丁广场是政府举行重要庆典(如军团日纪念活动)的地方,可惜我去的那一天不是什么节日,只看见一棵十几米高的圣诞树孤零零地树立在路口。当地人告诉我圣诞节时这棵圣诞树用来做亮灯仪式。<br>
穿过广场沿着麦考里大街往前走,路过造币局,州议事堂等旧建筑群,特地去摸了一下悉尼医院门口的野猪铜像的鼻子,并许了个愿。据说很灵验的。<br>
走到大街尽头就是皇家植物园。这里游人稀少,绿树成荫。那些大树都有两三人环抱的粗,茂盛的枝叶随心所欲地伸展向四面八方。四周静悄悄的,走在大片大片的松软的草地上只有几只说不出名字的大鸟蹒跚着远远地跟着你。从大都市走进来一下子感到是到了另一个世界。<br>
穿过树林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块伸出去的尖角地,被澳洲人称做是麦考里女王的椅子。这是观看悉尼湾的最佳位置。脚下是弥漫着海潮味的大岩石上,轻微的海浪不停地排打着堤岸。放眼望去,隔着半圆型的港湾是风帆状的歌剧院,背后横跨着壮观的悉尼海港大桥。站到这个位子,才真正感受到了悉尼的风光。<br>
沿着港湾的堤岸往歌剧院方向走,一边是蓝蓝的大海,一边是绿树成荫的大片草坪。令人流连忘返。草坪上牧师正在为一对新人举行婚礼。新郎看上去象是来自苏格兰,穿着那个民族特有的花呢方格短裙。新娘披着洁白的婚纱,黑色的头发和黄色的皮肤显示了她的亚洲血统。而伴郎却是非洲人的后裔,黑色的皮肤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地亮堂。周围的亲属们也是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民族服装。澳洲的多元文化在这对新人的婚礼上体现的淋漓尽致。<br>
沿着海湾边绕半个圈子,就来到了悉尼的标志建筑歌剧院。事实上歌剧院属于那种只能远观不能近赏的建筑物。站在歌剧院下抬头仰望,一点都看不出它的线条美,那一块块已经略有些发黄的白瓷砖在阳光的反射下闪闪发光,稍稍给这显得笨拙的庞然大物增添了一点生气。据说下雨天里面有些地方还会漏水,这难道就是悉尼人引以为豪的地方?<br>
从歌剧院另一面退出来沿海边走,都是一个接一个的露天酒吧。人们悠闲地在阳光下喝着咖啡谈天说地。走五六分钟的路就来到了悉尼的环型码头。这里是悉尼所有渡轮和公共游艇出发的地方。从这里可以乘船出海湾观光悉尼的各个海滩,也可以顺流而上到悉尼的内河揽胜。几乎每几分钟就有一艘游艇出发,来来往往地非常热闹。<br>
有几个土族在码头外表演他们的传统艺术吹号角。他们的穿着打扮好象和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头发都扎成一根根细辫子。手上拿的那长长的号角有点象我们少数民族吹的那一种长犀角。吹出的声音“呜――呜――”地,象火车的轰鸣声,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边和着节奏鼓着掌。旁边有一个土族的老太太听得兴起还站起身来随着节奏扭动身体摇头晃脑把表演推向了高潮。<br>
据说绝大多数土族都很颓废的,没有工作,就靠这样的表演获得的施舍和政府的政策保护他们,他们就躺在政府的补贴上过日子。没有事情做时就围在一处唱歌聊天。到了晚上甚至去拦路抢劫。成为当地的一大不安定因素。警察却不敢管,怕被投诉种族歧视。<br>
往前走不多远就是悉尼最古老的岩石区。之所以被称为岩石区据说是因为当年移民船队登陆时这里都是岩石的缘故,而现在这里却已经集观光,艺术和娱乐的好去处了。由于是周末集市的关系,各种各样的表演几乎遍布每个角落。有浑身涂金高举火炬扮成自由女神的活体雕塑,有套着厚厚的皮毛逗孩子玩的大猩猩演员。只要你往他面前的罐子里丢一个硬币,他就会象机器人一样地活动,还摆出各种姿势与你拍照。不远处还有踩着独轮车表演杂耍的小丑。串梭在其中仿佛来到了一个大乐园。孩子们欢笑奔来奔去,大人们也好奇地走来走去看究竟,夕阳下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br>
<br>
<br>
三.勇闯红灯区<br>
<br>
一直听说列王十字区是南半球最大的娱乐街,传说中这是一个高雅艺术与低级趣味并存的区域,住着许多有名或无名的艺术家,音乐家,年轻的失业者,吸毒者,娼妓。满怀着好奇心前去观光。<br>
出于安全考虑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从列王十字地铁车站出来向南走几步路再一拐弯,就来到了娱乐街的入口。<br>
说是红灯区,原来才很小的一块地方,两百多米长的主干道Darling horst路两侧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店。有几家挂着琳琅满目商品的成人用品店,还有高挂着中英日韩四国文字招牌的按摩中心。一个黑发少女靠在按摩中心的门口用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向隔街相望面包房里的帅小伙打着招呼,看来生意很是清闲。<br>
一个穿着邋塌的老头靠着一张吱吱呀呀响的竹椅坐在街头,身后挂着帘子黑漆漆的通道一直通向建筑的深处,隐隐传来摇滚音乐的声音。看到我张望,老头热情地招呼我。抬头一看,原来是脱衣舞娘的表演中心。我边微笑着拒绝边向前走。心里纳闷为什么他们会让这样一个老头而不是年轻的小姐出来招呼客人,多少有点怀疑里面作秀妇人的年纪。<br>
可能是下午的缘故,人不是很多。路旁的酒吧里三三两两地坐着些悠闲的人在喝酒。一个身上布满刺青的男人在高谈阔论,旁边围坐着几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子。还有一个看上去明显不属于任何一种传统性别类型的人在默默地啃着鸡翅膀。<br>
沿着这条路走到底就是Fitzroy公园,这是一个非常小的街心花园,入口处有一个玲珑的孔雀喷泉向四面八方喷散着水柱,给炎炎的夏天带来一丝凉意。公园的草坪上趴着几个穿着的不能再少了的男女尽情地享受着阳光。不远处有两个粗壮结实的男人缠绵地坐在一起聊天,说到兴头忍不住拥抱着互相亲吻。路人都发出善意的微笑,唯有我躲在树后瞠目结舌地偷窥。看到我古怪的模样旁边坐在长椅上的一个妇人朝我挤了挤眼睛。看不出她的年纪,只是象桔皮一般的脸上布满的皱纹暴露出岁月的年轮。看到她咽了口唾沫颤峞峞地站起身欲走过来,我紧张得赶忙落荒而去。<br>
四.教堂洗礼<br>
<br>
那天外出正走在路上,忽然听到旁边那座雄伟的教堂里传出来混厚而悠扬的钟声,抬腕看表,原来已经是晚礼拜的时间了。一时好奇心起,随着人群走进了教堂。<br>
这是一座非常雄伟的建筑,十几米高的屋顶下纵横交错地架着粗大的横梁。从门口到底部纵深达五十多米。末端的墙面上画着一副几乎占踞了整个墙面的耶酥像。他张开双臂站在云端,仿佛正在迎接着他那些虔诚的子民。<br>
我走进去拿了一份传单坐在后排。看看周围,大多是些老人。有些人还不顾夏日炎炎穿着西装或礼服。也有一些中年人。还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那孩子看上去只有七八岁,但也知道正襟而坐,看来已经熟悉此类活动了。<br>
主教出来了,先不急于上讲坛,而是走到座席间微笑着与每一个人打招呼。走到我面前时还特地与我握了握手。看清楚那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和善之中透着一丝威严。<br>
音乐声响起,主教回到了讲坛上。我跟随大家站起,拿起手中的传单一起高唱。摇头晃脑地自觉颇有一点南郭先生的风范。唱完歌主教张开双臂示意大家坐下,开始了当天的布道。他先念了一段经文,然后开始解释其中的含义。由于坐得远,听不太清楚。内容无非是教导人们相信万能的主,除恶行善之类的。只觉得他的声音抑扬顿挫充满了激情,全然不象老和尚讲经一样暮气沉沉。<br>
解释了一段经文,开始有几个教民拿着木托盘走过来。这在中国叫作化缘,不知道在这里叫什么,反正是要钱,任何一个组织离开了活动经费都无法生存的。理解理解。人们纷纷慷慨解囊,我也不甘落后,把我的晚饭经费捐了出来。但愿精神食粮能让我忘却生理上的饥饿。<br>
主教又开始讲经了,下面的人们一个个虔诚地听着,甚至还有好多人是跪到了椅前的长木板上听。只有我在一旁抓耳挠腮坐立不安地与大众格格不入。不知不觉思绪已经飞了开去。<br>
在西方,基督教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部分,牧师作为普通人精神的支柱为众子民排忧解难。人们会相信政府在为他的臣民建设家园,但不会把政府看做是他们全部的依靠。因为日常的行为规范有主来引导。其实我觉得并不是所有的西方人都那么相信主的存在。但他们还是经常去教堂。他们的崇拜不是一种盲目的崇拜,而是一种积极的信仰。不是对神,而更多的是对一种道德规范的信仰。<br>
而中国人呢?说是无神论的国家,但事实上人们什么都相信,从历史渊源的佛祖到灶王爷,都有人顶礼膜拜。其实这从根本上显示了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当现实和自己的理想不一致时,人们开始感到迷茫,不知道该相信谁。很多邪教也因此称乘虚而入。中国的国教佛教与西方的教义不同。虽然也讲究普渡众生,但更多地是讲究跳出三界外,修行自身。偶尔做一场法事也是应有钱施主之托。<br>
正在胡思乱想中,音乐声又想起。人们排着队走到前面,主教从一只银碗中拿出一个个小圆片分给众人。我想这大概是领圣餐的仪式。乘乱溜出了教堂。<br>
站在台阶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低头望去夕阳在我背后拖下了长长的阴影,提醒着我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中。<br>
隐隐约约传来一阵咕噜声,仔细寻找,原来是肚子在抗议了。看来只有精神食粮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br>
<br>
五.悉尼一日游(下)<br>
<br>
乘地铁到北悉尼站下(走大桥其实应该在米尔森点站下),北悉尼是悉尼市中心的延伸区。与老城区隔海相望。这里是悉尼的CBD,这里高楼林立,(说实话觉得比上海的陆家嘴商业区要差两个档次)绝大多数国内外的大公司都把在悉尼的办公地点设在这里。穿梭的人流也大都西装革履,气派非凡。有一点现代商业城市的味道。<br>
从北悉尼往南走20分钟左右,就登上了悉尼大桥。本来想去试试攀登大桥的节目,一打听要整整150澳刀,摸摸口袋,探头远望,突然觉得在大桥上走走也是不错的景色。反正攀大桥也要走到大桥那一头才能上去。对自己说不必去花钱买刺激了,还是安稳一点好。<br>
走在大桥上,旁边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但因为风很大,几乎听不到什么嘈声。悉尼大桥是钢铁结构的,架构有点象上海的外白渡桥,当然远比后者来得高大雄伟。透过防护的铁丝网往下眺望,太阳光下蓝色的海湾泛起片片闪光。悉尼歌剧院正如照片上所看到的象一准备远航的帆船突出在悉尼湾。周围是点点的小白帆。乘着阳光把自家的游艇或帆船开出来玩是澳洲人的一大风俗。拥有游艇在这里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平日走在路上两边人家院子里架着小游艇的比比皆是。等到了星期天用小汽车拖到码头就下水了。只有拥有自己私人码头的才是真正的有钱人。<br>
走到大桥中端看到很多工人正在搭脚手架,原以为是修整大桥的。一问才知道是为新年的焰火做准备。悉尼海港大桥上的焰火近年来一直是悉尼欢庆新年的高潮节目。年年有不同的特色,不知道今年又有什么新的花样。<br>
烈日下走了足足有半个多小时,才走到大桥的南端,走下桥一拐弯便来到了悉尼最繁华的道路乔治大街。大街的两旁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酒吧和旅游品商店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地总算看到了一点大都市的人气。沿着乔治大街往前走,不多时便到了市政厅大楼,这是一栋并不很显眼的建筑,只有塔楼上高高耸立的尖顶才稍稍有点威严的气概。市政厅对面是著名的维多利亚皇后大厦,有四五层楼高,一百多米长。据说这里曾经是什么宫殿。顶上那半圆型的洋葱头似的设计显现出它与周围建筑的特别之处。走进去一看,里面布置得富丽堂皇,中空的回廊使人一抬头就能看到五彩斑斓的屋顶设计。这里的一家家小店里摆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多是礼品屋,也有一些卖时装的。都非常时尚非常精致,但与那细致精巧的建筑本身相比,多少显得有点肤浅了的。<br>
从乔治大街往东拐一个街口,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绿地便映入了眼帘。这就是海德公园。(估计这个名字是当年英国移民来去取的,以呼应在伦敦的同名公园),入口处是一个大型的喷水池,背后就是一条直通到底的林荫大道。这是都市中的一片绿洲。茂盛的大树遍布在如绒毯般连绵不断的草坪上。人们随意地在草坪上或坐或躺,享受着夏日的骄阳。鸟儿们也蹒跚地在草坪上漫步。啄食着人们撒下的面包屑。如果你手中有食物它们甚至还会迎上来。由于没有天敌又是人们的宠儿,所以都养的肥肥的。而且看到人根本不怕。饥肠辘辘的我真想抓几只回去。眼前浮现出一盘盘美味佳肴……烤野鸭,红烧乳鸽,清蒸鹌鹑……<br>
从海德公园向南,拐进旁边的小街,走不多远便到了唐人街。所谓的唐人街其实只有一百多米长,街口的牌楼上写着“四海一家”,走进街口两边是一家家的免税商店和中餐馆,从全聚德到城皇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让人觉得仿佛又回到了中国的哪条小吃街。很多餐馆把桌子摆到了街道上,老外们都喜欢坐露天的位子。有一个南美人模样的歌手正站在街上缠绵悠扬地唱着情歌,有几个老外手上拿着炸春卷坐在旁边听得入神,但我总觉得与这唐人街的氛围有点格格不入。还不如找个穿长衫的来拉二胡的好。朋友告诉我这里的黑社会很厉害的。最早是香港过来的,后来是广东过来的,最近几年则是东北过来的。帮派很多。这里的餐馆都要交保护费。几个月前还有几家餐馆的窗玻璃被打得粉碎,想必是得罪了哪里的黑社会。<br>
晚上朋友请我在唐人街的金唐大酒家吃饭,据称是这里最有名的海鲜酒楼。进去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不仅坐无虚席,而且门口还有二十多人等位子。我们也等了半个多小时才得以坐下。应我的要求点了龙虾,都说澳洲龙虾如何如何好,但吃上去一点也没有什么特别,甚至还没有在上海吃的鲜嫩。朋友笑我说其实这里的华人都不太会点龙虾的,因为觉得名不符实。只有鬼佬或象我这样初来乍到的人才会去尝味道。边吃边聊一顿饭足足吃了两个多小时,出来时已经都快10点了,居然外面还陆续有人进来吃宵夜。不过这时来的都是中国人面孔的了。<br>
据说悉尼有二十万华人(还不包括留学生),在唐人街的周围的确感到了这样的人气。只有走出唐人街到市中心的乔治大街,只见穿梭的车流不见人群才又感受到了是在悉尼,在西方的土地上。<br>
<br>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1-12-2003 15:44:58 | 只看该作者

Re:[原创]南十字星照耀下的日子 1-5

最好能有这贴子的日期, 以做比较. 应该是去年前的事情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0-3-2004 20:06:46 | 只看该作者

Re:[原创]南十字星照耀下的日子 1-5

40/w的生活标准现在还适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5-11-2007 17:55:43 | 只看该作者
  把老大卫的陈贴翻出来,让大家回味一下吧!想不到名人也有“冷贴”啊!o(∩_∩)o...

几年过去了,老大卫如今都升级做爸爸了哦!顺便再问候下你家乖乖女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5-11-2007 20:40:15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楼主的文采不一般啊。没有记住名字的时候先记住文章题目了,现在和id也对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5-11-2007 22:23:02 | 只看该作者
这么精彩的文章,怎么能不顶一下呢?
顶!就一个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3-12-2007 15:45:49 | 只看该作者
看老大卫的头像,似乎与"轮子"有莫大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1-12-2024 16:07 , Processed in 0.03804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