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楼主: eguan8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文与天文摄影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5-10-2009 20:18:07 | 只看该作者
用手对准目镜, 像木星, 土星, 月亮只要1/20-1/200秒就能曝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6-10-2009 12:31:5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天文。上初中时手工计算日食月食,由于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网络资源,完全根据书籍上的资料按照经典物理学的公式进行计算,历时1年多,后来终于算出来了。可惜手稿被老爸以不务正业为名撕毁。后转为自制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过去我有好几个乒乓球,上面是我根据全天星图绘制的天球,可惜现在也找不到了。很多年没有进行天体观测了。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30 收起 理由
136mydream + 50 谢谢分享!
ozbird + 30 你太有才了!
cello + 30 你太有才了!
stellahie + 2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6-10-2009 13:15: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orkinvm 于 6-10-2009 11:01 发表
我也喜欢天文。上初中时手工计算日食月食,由于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网络资源,完全根据书籍上的资料按照经典物理学的公式进行计算,历时1年多,后来终于算出来了。可惜手稿被老爸以不务正业为名撕毁。后转为自制望远 ...

楼上的很有才呀,多来分享一下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6-10-2009 13:38:3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在计算了1年多以后才发现日食和月食只可能出现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后来我又找到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当白道和黄道相交时,如果这天是初一就一定会发生日食,如果是15就是月食。
下面是最近几年的日食和月食时间
http://eclipse.gsfc.nasa.gov/eclipse.html
另外日食时,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原理,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后面的水星,广义相对论的第一次实验验证也是通过这个方法来做到的。如果有兴趣,我们还可以计算出水星发出的光通过太阳后发生了多少偏转,这种偏转实际上是一种时空扭曲,大家可以把太阳系的整个时空想象成一张布,各个天体就是一个个质量不同的球放在布上,球越重,布周围的凹陷就越大,扭曲就越大,用这种模型也可以完全解释牛顿的经典力学,两者其实是相通的,只是牛顿没有发现万有引力是由于时空的扭曲造成的。

[ 本帖最后由 workinvm 于 6-10-2009 13:4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159 收起 理由
136mydream + 50 你太有才了!
沉沉 + 10 你太有才了!
stellahie + 39 你太有才了!
清风不写字 + 30 你太有才了!
cello + 3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6-10-2009 13:52:2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存在的,那么我们目前用过光学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实际是圆锥形的,而且无论你选择什么角度进行观测,其圆锥的顶点都是唯一的,这个点就是宇宙大爆炸时的那个点。由于光的传播是有时间的,所以这个圆锥体是一个四维圆锥体。这种宇宙观是对很多人理解的宇宙观的彻底颠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沉沉 + 10 颠覆了颠覆了。呵呵。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6-10-2009 14:18:17 | 只看该作者
强。赞一个。计划弄一个牛顿式反射镜,对天空进一步研究。呵呵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136mydream + 5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6-10-2009 14:21: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orkinvm 于 6-10-2009 12:22 发表
如果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存在的,那么我们目前用过光学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实际是圆锥形的,而且无论你选择什么角度进行观测,其圆锥的顶点都是唯一的,这个点就是宇宙大爆炸时的那个点。由于光的传播是有时间的,所以这个 ...

为什么大爆炸的话,就是圆锥而不是球体呢?不太理解.如果这样的话,不同方向的红移应该就不一样了。可是现在观测的结果,红移的多少只和距离有关,并没有因方向不同而不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6-10-2009 14:54: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ello 于 6-10-2009 14:21 发表

为什么大爆炸的话,就是圆锥而不是球体呢?不太理解.如果这样的话,不同方向的红移应该就不一样了。可是现在观测的结果,红移的多少只和距离有关,并没有因方向不同而不同啊

红移和我说的这个是两个问题,红移是说明宇宙现在仍然在膨胀。我说的这个问题是你可以看到的最远的光是来自哪里?
你看到的100万光年远处的星体发生的光实际是是100万年以前的,以此类推1亿光年远处是1亿年前的光,那么假设宇宙大爆炸发生在200亿年前,那么我们看到的200亿光年远处的光就是20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发出来的,而那时候宇宙是一个点,所以你从望远镜中看到的最远的光都来自宇宙大爆炸时的那个点。这并不是说宇宙是圆锥形,而是从你的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圆锥形。
当然这个假设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因为宇宙大爆炸在最初的很短时间内膨胀到和目前差不多的规模,也就是在那个很短时间内的时间和目前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个理解上就比较饶人了。有时间可以一个人坐在树下慢慢的想这种复杂的时间问题。
另外楼上说的红移现象,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会不会光在运行很长时间后由于自身的衰减而造成波长变长?而不是多普勒效应造成光谱变长。我甚至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但由于实验要求太高,我做不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0 收起 理由
沉沉 + 10 你太有才了!
stellahie + 3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6-10-2009 15:01: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orkinvm 于 6-10-2009 13:24 发表

红移和我说的这个是两个问题,红移是说明宇宙现在仍然在膨胀。我说的这个问题是你可以看到的最远的光是来自哪里?
你看到的100万光年远处的星体发生的光实际是是100万年以前的,以此类推1亿光年远处是1亿年前的光 ...

原来是指看到的部分。。
我原来以为你说宇宙的形状应该是圆锥体,也就说爆炸膨胀各方向速率不一样,所以才用红移的推算速率来质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6-10-2009 16:38: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ello 于 6-10-2009 15:01 发表

原来是指看到的部分。。
我原来以为你说宇宙的形状应该是圆锥体,也就说爆炸膨胀各方向速率不一样,所以才用红移的推算速率来质疑


这个“看到”,就是“测量”。
如果你能测量到的宇宙是圆锥形的,那么实际上宇宙是什么形状?呵呵,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6-10-2009 16:55:4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实际的东西。比如黑洞成像效应。当光线从黑洞或者质量很大的星体附近通过后产生弯曲,这时黑洞就像一个凸透镜一样可以产生成像效应,它可以把一个很远的星体在一个离我们较近的位置成一个实像,所以我们用望远镜看到的星体有的并不是星体本身,而是这个星体的一个实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6-10-2009 16:57: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ohan29 于 6-10-2009 15:08 发表


这个“看到”,就是“测量”。
如果你能测量到的宇宙是圆锥形的,那么实际上宇宙是什么形状?呵呵,有意思。


测量可不光是看,更不是在视角有限的情况下的看。。其实如果在没有遮挡的地面看,我认为理论上能看到的是略大于半球型的形状。即球体减去一个几乎半球体的圆锥体剩下的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6-10-2009 17:30:33 | 只看该作者
正如下面文章所说,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是源于它的简单。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很简单。

在一部艺术地再现爱因斯坦一生的法国电影《爱因斯坦》(央视八套“世界名著·名片欣赏”栏目引进播放,2002年11月17日23点30分上半集,24日 23点30分下半集)中,有这样一个镜头,1919年秋季某一天在德国伯林,爱因斯坦举着一张黑乎乎的照相底片,对普朗克说:(大意)多么真实的光线弯曲啊,多么漂亮的验证啊!
  光线在通过大质量物体附近时会发生弯曲,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预言。但对这一预言的验证常被戏剧化地、简单化和夸张地再现给观众和读者,大大偏离了科学史史实。笔者觉得围绕光线弯曲的预言与验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史实需要澄清。
  首先,光线弯曲不是广义相对论独有的预言。早在1801年索德纳(Johann von Soldner,1766-1833)就根据牛顿力学,把光微粒当做有质量的粒子,预言了光线经过太阳边缘时会发生0.87角秒的偏折。1911年在布拉格大学当教授的爱因斯坦根据他相对论算出日食时太阳边缘的星光将会偏折0.87角秒。1912年回到苏黎士的爱因斯坦发现空间是弯曲的,到1915年已在柏林普鲁士科学院任职的爱因斯坦把太阳边缘星光的偏折度修正为1.74角秒。
  其次,需要观测来检验的不只是光线有没有弯曲,更重要的是光线弯曲的量到底是多大,并以此来判别哪种理论与观测数据符合得更好。这里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观测精度。即使观测结果否定了牛顿理论的预言,也不等于就支持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只有观测值在容许的误差范围内与爱因斯坦的预言符合,才能说观测结果支持广义相对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一种新的引力理论――布兰斯-迪克理论(Brans-Dicke Theory)也预言星光会被太阳偏折,偏折量比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量小8%。为了判别广义相对论和布兰斯-迪克理论哪个更符合观测结果,对观测精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光线弯曲的效应不可能用眼睛直观地在望远镜内或照相底片上看到,光线偏折的量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观测、测量、归算后得出。要检验光线通过大质量物体附近发生弯曲的程度,最好的机会莫过于在发生日全食时对太阳所在的附近天区进行照相观测。在日全食时拍摄若干照相底片,然后最好等半年之后对同一天区再拍摄若干底片。通过对相隔半年的两组底片进行测算,才能确定星光被偏折的程度。这里还需要指出,即使是在日全食时,在紧贴太阳边缘处也是不可能看到恒星的。以1973年的一次观测为例,被拍摄到的恒星大多集中在离开太阳中心5到9个太阳半径的距离处,所以太阳边缘处的星光偏折必定是根据归算出来的曲线而外推获得的量。靠近太阳最近的一、二颗恒星往往非常强烈地影响最后的结果。
  作了上述澄清之后,再来看本文开头所述的电影《爱因斯坦》中的艺术表达手法,过分得有点在愚弄观众的味道了;而一些科学类读物中的说法,譬如“爱丁顿率领着考察团,去南非看日食,真的看见了”这样的描述也过于粗略,容易产生误导。那么,对光线弯曲预言的验证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呢?
  爱丁顿对检验广义相对论关于光线弯曲的预言十分感兴趣。为了在1919年5月29日发生日全食时进行检验光线弯曲的观测,英国人组织了两个观测远征队。一队到巴西北部的索布拉尔(Sobral),另一队到非洲几内亚海湾的普林西比岛(Principe),爱丁顿参加了后一队,但他的运气比较差,日全食发生时普林西比的气象条件不是很好。1919年11月两支观测队的结果被归算出来:索布拉尔观测队的结果是1.98″±0.12″;普林西比队的结果是 1.61″±0.30″。1919年11月6日,英国人宣布光线按照爱因斯坦所预言的方式发生偏折。
  但是这一宣布是草率的,因为两支观测队归算出来的最后结果后来受到人们的怀疑。天文学家们明白,在检验光线弯曲这样一个复杂的观测中,导致最后结果产生误差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是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导致大气扰动的模型发生变化、望远镜聚焦系统发生变化、照相底片的尺寸因热胀冷缩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导致最后测算结果的系统误差大大增加。爱丁顿他们显然也认识到了温度变化对仪器精度的影响,他们在报告中说,小于10°F的温差是可以忽略的。但是索布拉尔夜晚温度为75°F,白天温度为97°F,昼夜温差达22°F。后来研究人员考虑了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重新测算了索布拉尔的底片,最大的光线偏折量可达2.16″±0.14″。
  底片的成像质量也影响最后结果。1919年7月在索布拉尔一共拍摄了26张比较底片,其中19张由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的天体照相仪拍摄,这架专门用于天体照相观测的仪器所拍摄的底片质量却较差,另一架4英寸的望远镜拍摄了7张成像质量较好的底片。按照前19张底片归算出来的光线偏折值是0.93″,按照后7张底片归算出来的光线偏折值却远远大于爱因斯坦的预言值。最后公布的值是所有26张底片的平均值。研究人员验算后发现,如果去掉其中成像不好的一、二颗恒星,会大大改变最后结果。
  后来1922年、1929年、1936年、1947年和1952年发生日食时,各国天文学家都组织了检验光线弯曲的观测,公布的结果有的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符合较好,有的则严重不符合。但不管怎样,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天文学家开始确信太阳对星光有偏折,并认为爱因斯坦预言的偏折量比牛顿力学所预言的更接近于观测,但是爱因斯坦的理论可能需要修正。
  1973年6月30日的日全食是二十世纪全食时间第二长的日全食,并且发生日全食时太阳位于恒星最密集的银河星空背景下,十分有利于对光线偏折进行检验。美国人在毛里塔尼亚的欣盖提沙漠绿洲建造了专门用于观测的绝热小屋,并为提高观测精度作了精心的准备,譬如把暗房和洗底片液保持在20°C、对整个仪器的温度变化进行监控等等。在拍摄了日食照片后,观测队封存了小屋,用水泥封住了望远镜上的止动销,到11月初再回去拍摄了比较底片。用精心设计的计算程序对所有的观测量进行分析之后,得到太阳边缘处星光的偏折是1.66″±0.18″。这一结果再次证实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比牛顿力学的预言更符合观测,但是难以排除此前已经提出的布兰斯-迪克理论。
  光学观测的精度似乎到了极限,但1974年到1975年间,福马伦特和什拉梅克利用甚长基线干涉仪,观测了太阳对三个射电源的偏折,最后得到太阳边缘处射电源的微波被偏折1.761″±0.016″。终于天文学家以误差小于1%的精度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只不过观测的不是看得见的光线而是看不见的微波。
  那么,我们难道只能说直到197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才成为“正确”的理论?才上升为科学?
  从本文前述广义相对论提出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人们对光线弯曲预言的检验情况来看,1919年所谓的验证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合格的。但爱因斯坦因这次验证而获得了极大的荣誉也是毋庸置疑的。如今的媒体和大多数科学史家也都把1919年的日食观测当做证实了爱因斯坦理论的观测。那么爱因斯坦本人又是如何看待他的理论预言和观测验证的呢?
  早在1914年,爱因斯坦还没有算出正确的光线偏折值,就已经在给贝索(Besso)的信中说:“无论日食观测成功与否,我已毫不怀疑整个理论体系的正确性(correctness)。”还有一个故事也广泛流传,说的是当预言被证实的消息传来,爱因斯坦正在上课,一位学生问他假如他的预言被证明是错的,他会怎么办?爱因斯坦回答说:“那么我会为亲爱的上帝觉得难过,毕竟我的理论是正确的。”1930年爱因斯坦写道:“我认为广义相对论主要意义不在于预言了一些微弱的观测效应,而是在于它的理论基础的简单性。”
在爱因斯坦看来,是广义相对论内在的简单性保证了它的“正确”性。1919年的证实确实给爱因斯坦带来了荣誉,但那是科学之外的事情;1919年的证实或许还让更多的人“相信”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但这种证实很大程度上只是起到了“说服”的作用。从科学史上来看,精密的数理科学的进步模式确实有着这样的规律和特点:它们往往是运用了当时已有的最高深的数学知识而构建起来的一些精致的理论模型,它们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由它们内在的简单性和统一性所保证。虽然它们必然会给出可供检验的预言,譬如哥白尼日心说预言了恒星周年视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光线弯曲,霍金的黑洞理论预言了霍金辐射,但不必等到这些预言被证实,那些理论就应该并可以被当做科学理论。
  那么“预言的证实”除了给爱因斯坦带来科学之外的荣誉外,还有没有别的意义呢?笔者以为,通过观测来证实某一理论,对于该理论被科学共同体接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提出者譬如爱因斯坦来说,他自信理论的正确性有内在的保证。而对于更多的其他人,他们并没有能力在深刻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来判断该理论的正确性,所以只能采取“预言-证实”这样一种在其他场合也能行之有效的模式来判断理论的正确性。这“更多的其他人”包括了从较为专业的研究人员到一般大众的复杂人群构成。在理论提出者和“更多其他人”眼里,理论“正确”的标准也显然是不一致的。爱因斯坦在1914年就确信他的理论是正确的;从报纸等媒体上获悉科学信息的一般大众则在1919年相信了爱因斯坦是正确的;而在更为专业的研究人员那里,还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反复检验,才敢说广义相对论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上是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6-10-2009 19:40: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orkinvm 于 6-10-2009 05:30 PM 发表
正如下面文章所说,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是源于它的简单。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很简单。

在一部艺术地再现爱因斯坦一生的法国电影《爱因斯坦》(央视八套“世界名著·名片欣赏”栏目引进播放,2002年11月17日23点30分 ...


这位同学好厉害啊!请问你的专业是哪方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6-10-2009 19:45:10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当年高中更同学比,看谁先学完狭义相对论。学完才发现,狭义相对论其实不是物理,而是数学啊。

最近在读哲学,读到Decartes,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存在?呵呵,庄子花蝶,还是蝶化庄子?

宇宙到底什么样,如果用已知的经验测量方法无法解决问题,那就只能依靠reason.  象爱因斯坦一样,从一个基本假设出发,用数学推出一切,reason实际就是最根本的存在。我同意decartes,所以我也有一点同意爱因斯坦。

但是,谁能说,太阳后面的水星到底是因为光线被引力场变弯曲,还是空间本身就弯曲呢,还是,我们看到的本来就只是幻象?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2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6-10-2009 19:46: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ello 于 6-10-2009 16:57 发表


测量可不光是看,更不是在视角有限的情况下的看。。其实如果在没有遮挡的地面看,我认为理论上能看到的是略大于半球型的形状。即球体减去一个几乎半球体的圆锥体剩下的部分


注意,我用的看,是打了引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7-10-2009 00:03: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ohan29 于 6-10-2009 18:15 发表
记得当年高中更同学比,看谁先学完狭义相对论。学完才发现,狭义相对论其实不是物理,而是数学啊。

最近在读哲学,读到Decartes,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存在?呵呵,庄子花蝶,还是蝶化庄子?

宇宙到底什么样,如 ...

明白你的意思,不过最后那个问句“但是,谁能说,太阳后面的水星到底是因为光线被引力场变弯曲,还是空间本身就弯曲呢,还是,我们看到的本来就只是幻象?”,我想广义相对论是认为空间因质量场变弯曲,弯曲的空间引起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看起来就产生“引力”的幻觉。因为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不过就是加速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所以空间在有质量的地方,就有弯曲。而“光线沿直线传播”这个本来就不正确,光线是沿需要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所以才会有折射。而在弯曲的空间里面,光线的“最短时间”传播路径自然不是几何的直线了。

至于你想表达的哲学内涵,我想一切人类研究,最终都只能是感官。前面说“看”的星不是真的星,而是某个实像。其实哪里有什么“真的”呢?什么归根到底不是视网膜的成像,不是脑细胞的电波呢?同一个物体,我看到的“真实”,和你看到的真实,也许就是两回事。至少可以肯定,人看到的,听到的真实,和狗看到,听到的真实世界就是完全不同的样子。感性也许永远只能触及到真实的一小部分,像盲人摸象,而至于理性,能不能触及到真实呢?我想抽象理性能走远一些,但也是另外一个盲人。不过即使我们这么盲,能看到的已经够让我们惊奇赞叹和敬畏了。要是能完全看清,也许就没那么好玩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30 你到底是理性〉感性还是相反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7-10-2009 00:22: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ello 于 28-9-2009 23:02 发表
今晚天气不错,我在院子里拍的月亮

我说呢怎么你家的月亮就大那么许多,原来是不一样的工具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7-10-2009 02:52:42 | 只看该作者
看吧,多有趣。

老早死了真浪费~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xiaocc + 10 你太有意思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7-10-2009 10:39: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ohan29 于 6-10-2009 19:45 发表
记得当年高中更同学比,看谁先学完狭义相对论。学完才发现,狭义相对论其实不是物理,而是数学啊。

最近在读哲学,读到Decartes,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存在?呵呵,庄子花蝶,还是蝶化庄子?

宇宙到底什么样,如 ...

光线被引力场作用产生弯曲已经被实验验证是不正确的,那是经典物理学的解法,前面我贴的那篇文章中有说,其计算结果是0.87'',而根据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理论推导出来是1.74'',最后被实验验证是正确的。考虑到时空因素,两点之间最短距离不是直线而是短程线,光走的就是短程线。

[ 本帖最后由 workinvm 于 7-10-2009 10:4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发表于 7-10-2009 10:50: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tellahie 于 6-10-2009 19:40 发表


这位同学好厉害啊!请问你的专业是哪方面的?

惭愧,我高中毕业本来想考南京大学天文系,但那个专业分数太高,我考不上,后来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我第二兴趣爱好,学了电子专业。大学毕业时上海天文台要我去他们单位工作,我又把去上海的名额让给了我们班上的一个上海同学,最终与天文失之交臂。现在从事软件开发职业,主要做算法,也算是儿时的爱好,上初中开始就用计算机来帮助我计算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那时的计算机还是那种8位的计算机,速度好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30 多才多艺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7-10-2009 11:00: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orkinvm 于 7-10-2009 09:09 发表

光线被引力场作用产生弯曲已经被实验验证是不正确的,那是经典物理学的解法,前面我贴的那篇文章中有说,其计算结果是0.87'',而根据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理论推导出来是1.74'',最后被实验验证是正确的。考虑到时 ...

你那个帖子我觉得作为引力使光线偏移那个算法我搞不懂,我以为光子没有静止质量,按照牛顿引力方程不受引力作用。按照牛顿理解光在同种介质内传播的最短路径应该是几何直线。

按照广义相对论引力是空间弯曲的等效感觉。这和我们在加速上升的电梯感觉引力变大是一样的。不过我推测mohan29同学的意思是说,同一个事实,哲学上怎么描述,怎么理解,也许可以不同。因为我们实际上还是要依赖感观和理性思维来认识世界,追跟到底这是不是世界的“本质”还是另一回事。很有可能,我们“看到”的世界就好象matrix里面那些在容器里面被刺激脑而产生的幻觉。

不过虽然有这个哲学可能性,我还是喜欢物理学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就是说在各种可以成功描述世界的体系,选择最简洁的一个解。不过,有很多东西,我是怀有敬畏,不愿意轻易用这把刀砍掉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3 收起 理由
xiaocc + 3 谢谢分享!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7-10-2009 11:15: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ello 于 7-10-2009 11:00 发表

你那个帖子我觉得作为引力使光线偏移那个算法我搞不懂,我以为光子没有静止质量,按照牛顿引力方程不受引力作用。按照牛顿理解光在同种介质内传播的最短路径应该是几何直线。

按照广义相对论引力是空间弯曲的等 ...

动态的光子是有质量的,牛顿万有引力方程可以对动态的光子的受力进行计算。现在宇航上用的光动力帆就是利用光来推动航天器前进,光打在物体上是有光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7-10-2009 11:20:4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越发有意思了。

难道所有的物理命题,归根结底都会称为哲学命题?--这是谁说的?忘了,也许是自己胡扯。呵呵。(当年我也跟国内的朋友讨论宪政问题胡说八道,“所有的政治问题,都是经济问题。”)

我没有 workinvm兄台那样的丰富知识,很佩服。

光线弯曲和空间弯曲不就是一回事吗?由于光速在任何参照系里都不变,空间弯曲也好,光线弯曲也好,只是在不同的参照系里的概念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7-10-2009 11:22:34 | 只看该作者
可是动态光子质量那已经是狭义相对论的解释了吧?经典力学质量是不会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7-10-2009 11:31: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ello 于 7-10-2009 11:22 发表
可是动态光子质量那已经是狭义相对论的解释了吧?经典力学质量是不会变的

19 世纪就已经有光是粒子还是波的讨论,当时的人就已经意识到光是有质量的,可能没有考虑到静态的光没有质量,这个确实是狭义相对论提出来的。那个计算数据也是19世纪的,那时还没有狭义相对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7-10-2009 11:35: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ohan29 于 7-10-2009 11:20 发表
讨论越发有意思了。

难道所有的物理命题,归根结底都会称为哲学命题?--这是谁说的?忘了,也许是自己胡扯。呵呵。(当年我也跟国内的朋友讨论宪政问题胡说八道,“所有的政治问题,都是经济问题。”)

我没 ...

我觉得任何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哲学命题,哲学是我们认知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7-10-2009 11:37: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ohan29 于 7-10-2009 09:50 发表
讨论越发有意思了。

难道所有的物理命题,归根结底都会称为哲学命题?--这是谁说的?忘了,也许是自己胡扯。呵呵。(当年我也跟国内的朋友讨论宪政问题胡说八道,“所有的政治问题,都是经济问题。”)

我没 ...

补充一点,伏洛依德的理论,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性的问题。这一点在大学男生宿舍天南地北的卧谈会可以反复验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10 你太搞笑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7-10-2009 11:46:05 | 只看该作者

我贴一篇关于波粒二象性的诞生过程的人物传记上来,很有意思!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

巴黎。  

一样的延续着千百年的灯红酒绿,香榭丽舍大道上散发着繁华和暧昧,红磨坊里弥漫着躁动与彷徨。

而在此时的巴黎,有一个年轻人,名字叫做德布罗意(De Broglie),从他的名字当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贵族,事实上德布罗意的父亲正是法国的一个伯爵,并且是正是一位当权的内阁部长。这样一个不愁吃不愁穿只是成天愁着如何打发时光的花花公子自然要找一个能消耗精力的东西来磨蹭掉那些无聊的日子(其实象他这样的花花公子大约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德布罗意则找到了一个很酷的“事业”——研究中世纪史。据说是因为中世纪史中有着很多神秘的东西吸引着这位年轻人。  

时间一转就到了1919,这是一个科学界急剧动荡动着的年代。就在这一年,德布罗意突然移情别恋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感兴趣于当时正流行的量子论。

具体来说就是感兴趣于一个在当时很酷的观点:光具有粒子性。

这一观点早在十几年前由普朗克提出,而后被爱因斯坦用来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即便如此,也非常不见容于物理学界各大门派。

德布罗意倒并不见得对这一观点的物理思想有多了解,也许他的理解也仅仅就是理解到这个观点是在说“波就是粒子”。

或许是一时冲动,或许是因为年轻而摆酷,德布罗意来到了一派宗师朗之万门 下读研究生。  

从此,德布罗意走出了一道足以让让任何传奇都黯然失色的人生轨迹。

历史上德布罗意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读他的研究生也许已经很难说清,事实上德布罗意在他的5年研究生生涯中几乎是一事无成。事实上也可以想象,一个此前对物理一 窍不通的中世纪史爱好者很难真正的在物理上去做些什么。

白驹过隙般的五年转眼就过去了,德布罗意开始要为他的博士论文发愁了。

其实德布罗意大约只是明白普朗克爱因斯坦那帮家伙一直在说什么波就是粒子,(事实上对于普朗克大约不能用“一直”二字,此时的普朗克已经完全抛弃自己当初的量子假设,又回到了经典的就架。)而真正其中包含的物理,他能理解多少大约只有上帝清楚。

五年的尽头,也就是在1924,德布罗意终于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他的博士论文只有一页纸多一点,不过可以猜想这一页多一点的一份论文大约已经让德布罗意很头疼了,只可惜当时没有枪手可以雇来帮忙写博士论文。

他的博士论文只是说了一个猜想,既然波可以是粒子,那么反过来粒子也可以 是波。

而进一步德布罗意提出波的波矢和角频率与粒子动量和能量的关系是:

动量=普朗克常数/波矢

能量=普朗克常数*角频率

这就是他的论文里提出的两个公式

而这两个公式的提出也完全是因为在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的时候提出光子的动量和能量与光的参数满足这一关系。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博士论文会得到怎样的回应。

在对论文是否通过的投票之前,德布罗意的老板朗之万就事先得知论文评审委员会的六位教授中有三位已明确表态会投反对票。

本来在欧洲,一个学生苦读数年都拿不到学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时至今日的欧洲也依然如此。何况德布罗意本来就是这么一个来混日子的的花花公子。

然而这次偏偏又有些不一样——德布罗意的父亲又是一位权高望众的内阁部长,而德布罗意在此厮混五年最后连一个Ph.D都没拿到,双方面子上自然也有些挂不住。

情急之中,朗之万往他的一个好朋友那里寄了一封信。

当初的朗之万是不是碍于情面想帮德布罗意混得一个PhD已不得而知,然而事实 上,这一封信却改变了科学发展的轨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7-10-2009 11:46:54 | 只看该作者


这封信的收信人是爱因斯坦。

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尊敬的爱因斯坦阁下:

在我这里有一位研究生,已经攻读了五年的博士学位,如今即将毕业,在他提 交的毕业论文中有一些新的想法………………
请对他的论文作出您的评价。
另外顺便向您提及,该研究生的父亲是弊国的一位伯爵,内阁的**部长,若您……,将来您来法国定会受到隆重的接待 在信中,大约朗之万的潜台词似乎就是如果您不肯给个面子,呵呵,以后就甭来法国了。

不知是出于知趣呢,还是出于当年自己的离经叛道而产生的惺惺相惜,爱因斯坦很客气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该论文里有一些很新很有趣的思想云云。

此时的爱因斯坦虽不属于任何名门望派,却已独步于江湖,颇有威望。有了爱因斯坦的这一封信,评审委员会的几位教授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了。

于是,皆大欢喜。

浪荡子弟德布罗意就这样“攻读”下了他的PhD(博士)。

而按照当时欧洲的学术传统,朗之万则将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印成若干份分寄到了欧洲各大学的物理系。

大约所有人都以为事情会就此了结,多少年以后德布罗意那篇“很新很有趣” 博士论文也就被埋藏到了档案堆里了。

德布罗意大约也就从此以一个PhD的身份继续自己的浪荡生活。。

但历史总是喜欢用偶然来开一些玩笑,而这种玩笑中往往也就顺带着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在朗之万寄出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份来到了维也纳大学。



1926年初。

维也纳。

当时在维也纳大学主持物理学术活动的教授是德拜,他收到这份博士论文后,将它交给了他的组里面一位已经年届中年的讲师。

这位讲师接到的任务是在两周后的seminar(学术例会)上将该博士论讲一下。

这位“老”讲师大约早已适应了他现在这种不知算是平庸还是算是平静的生活,可以想象,一个已到不惑之年而仍然只在讲师的位置上晃荡的人,其学术前途自然是朦胧而晦暗。

而大约也正因为这位讲师的这种地位才使得它可以获得这个任务,因为德拜将任务交给这位讲师时的理由正是“你现在研究的问题不很重要,不如给我们讲讲德布罗意的论文吧”。

这位讲师的名字叫做——薛定谔(Schrodinger)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薛定谔仔细的读了一下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其实从 内容上来讲也许根本就用不上“仔细”二字,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只不过一页纸多一点,通篇提出的式子也不过就两个而已,并且其原型是已经在爱因斯坦发表的论文中出现过的 。

然而论文里说的话却让薛定谔一头雾水,薛定谔只知道德布罗意大讲了一通“波即粒子,粒子即波”,除此之外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两周之后,薛定谔硬着头皮把这篇论文的内容在seminar上讲了一下,讲者不懂 ,听者自然也是云里雾里,而老板德拜则做了一个客气的评价:

“这个年轻人的观点还是有些新颖的东西的,虽然显得很孩子气,当然也许他需要更深入一步,比如既然提到波的概念,那么总该有一个波动方程吧”

多年以后有人问德拜是否后悔自己当初作出的这一个评论,德拜自我解嘲的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吗?”

并且,德拜建议薛定谔做一做这个工作,在两周以后的seminar上再讲一下。

两周以后。

薛定谔再次在seminar上讲解德布罗意的论文,并且为德布罗意的“波”找了一个波动方程。

这个方程就是“薛定谔方程”!

当然,一开始德布罗意的那篇论文就已经认为是垃圾,而从垃圾产生出来的自然也不会离垃圾太远,于是没人真正把这个硬生生给德布罗意的“波”套上的方程当一回事,甚至还有人顺口编了一首打油诗讽刺薛定谔的方程:

欧文用他的psi,计算起来真灵通:但psi真正代表什么,没人能够说得清。(欧文就是薛定谔,psi是薛定谔波动方程中的一个变量)

故事的情节好像又一次的要归于平庸了,然而平庸偏偏有时候就成了奇迹的理由。

大约正是薛定谔的“平庸”使得它对自己的这个波动方程的平庸有些心有不甘,他决定再在这个方程中撞一撞运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3-2-2025 10:26 , Processed in 0.036295 second(s), 4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